日期:[2022年03月10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6]

补上创新短板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京召开,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次成为两会热议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同时,报告强调:“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新冠疫情全球性的暴发和反复,加之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过去几年实体经济经历了异常艰辛的时期。不过,政治经济环境的挑战也暴露出了我国实体经济的一些短板。比如,部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使得我国产业链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部分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有待提升;高质量人才培养有所不足;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部分地区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监督、管理、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和机遇,数字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新的产业业态,提升了传统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但与此同时,元宇宙、NFT、web3.0等新概念的兴起,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使得经济发展出现脱实向虚迹象,更导致金融体系风险不断积聚,增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三方面补上创新短板
 
 不论是产业链的国际竞争,还是产业链的自我提升,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短板主要就是创新不足,但创新短板的补板过程将是漫长而复杂的,包括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投资、创新激励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环境等。因此,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事实上是一个全面工程。
  首先,应该加强对企业创业的激励,明确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通过税收或奖励政策,给予企业创新资金支持,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动能,为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制度支撑。
  其次,要做好“产学研”融合,通过跨界合作,协同创新。通过与国家实验室、研究中心、高等院校合作,甚至是国际合作,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区域创新项目,促进创新成果落地。同时,可以通过项目实践,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孵化创新型人才。
  最后,通过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头雁效应,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链、补链、备链、延链、固链对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再造工程项目,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建设,有利于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聚集和资源共享,保证产业链的稳定,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竞争力,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成长提供相对稳定的条件。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高地
 
 “制造业”向“智造业”的转变不仅仅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更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5G规模化推广、数字基建遍地开花,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已经渗透进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不仅是数字化浪潮下不可避免的趋势,更是我国产业发展、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美欧的“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都说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高地,就是抢占全球竞争高地的关键,而“四新经济”就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数字赋能产业的现实说明。
  人工智能、共享经济、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刺激了新的消费需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产业新业态,提升了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大数据、3D打印技术等个性化商品生产模式,帮助企业突破规模报酬递减的困境,将产品生产从“简式生产”转为“加式生产”,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新旧动能转化。
 
 强化金融支持与保障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僧多粥少”以及资本的趋利倾向,使得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约束,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障,是释放实体经济活力,强韧国内经济市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就金融机构而言,应该让金融回归服务的本质,充分利用数字化普惠金融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建立信用和风险机制,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从前端降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损失,增强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放贷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小微企业造血功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就相关政策部门而言,应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放贷,保证行业间资本的平衡,防止出现限贷断贷现象,对于战略性产业企业,必要时可以施行窗口指导政策。另一方面,政策性部门应该建立金融托底制度,扩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覆盖面,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