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2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2]

打造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成都东部新区加速推进产业“建圈强链”

每经记者 程晓玲 余蕊均 每经编辑 官远星
  在“联通世界”的期许中,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起飞”一年在即。
  去年6月底,这个总投资超过700亿元的“超级工程”正式通航。“双机场”加持,不仅让成都、四川站到了内陆开放前沿,随后公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更首次提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构想。
  新空港,如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刚跨过5万亿台阶的四川和逼近2万亿元门槛的成都来说,航空大有可为,开放势在必行。
  不过,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这一年整个民航业承压,天府国际机场也不例外,截至目前,其口岸功能、开放平台等还有待完善,“动力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正如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作为四川4个省级新区之一,成都东部新区的底色是“经济功能区”,它“坐拥”机场,具备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要素资源的天然优势,后发起步又促使它在对标学习中总结经验、迭代升级。
  挂牌两年,成都东部新区完成近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其中50%为基础设施投资,在成都平原龙泉山东侧,打造“宜居宜业”发展底板,为承载更多经济和人口打下基础,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开空间。
  眼下,新区建设进入转段发力关键期,锚定“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的要求,成都东部新区加快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以临空经济为特色、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不断提升集聚发展水平。
  放到区域版图上看,新区功能有多优、有多强,不仅关系自身发展,更事关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的成效——对四川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至关重要,对推动成渝相向发展更影响深远。
 
 壹:把航空物流放到“刀尖上”
 
 今年1~4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累计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在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的共同助推下,成都愈发显现“门户枢纽”的模样。
  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天府国际机场持续优化完善航线布局,“北上广深”骨干航线、商务旅游干线、省内支线,构建了衔接紧密、中转高效的航线网络。截至目前,天府机场累计起降架次约7.1万架次,旅客总人数约79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约3.9万吨,机场航班上座率达70%,在全球新投运机场中处于领先水平。
  另一方面,货运指标离目标运力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记者了解到,天府机场目前的货邮吞吐量主要来自国内航班客机腹舱。一位民航人士表示,客机腹舱载货优势在“灵活”,适合体量小、目的地分散的跨境电商货物,要吸引大宗商品,还需要全货机支撑。
  既要正视差距,更要找到破题办法。“我们现在想做的事情很多,第一个口子往哪里挖?”成都东部新区战略研究局局长周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笃定地说,航空物流应该作为“刀尖上的刀尖”,物流通了,“机场能级就能上去。”
  她表示,航空是新区的核心产业,通过发展航空物流,能够有效带动航空研发制造与维修服务、航空运营服务业等其他临空产业。“钱放在那里不叫资本,流动才叫(资本)。”周黎说。
  当前,成都东部新区已启动一体推进天府综保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片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等申报创建工作,力求发挥“保税+自贸+临空”叠加优势,通过做优开放大平台,增强对国内外资源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
  其中,作为四川首个空港型综保区,天府综保区按照“区港一体化”布局,通过监管创新和功能整合,实现保税功能区和口岸功能区无缝衔接,构建高效联动大通关体系。
  本质上,一体化是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通过统筹空侧资源,为企业通关“争分夺秒”。
  与此同时,沿海航空港货运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内移”趋势。成都东部新区航空和口岸经济局口岸物流处副主管徐也栋在受访时提到,目前航司和企业对天府机场的货运需求“远远超出了想象”,“有的直接把开行的航线计划都报来了。”
  为推动供需有效匹配,各项工作正加快推进。在天府综保区项目建设现场,“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口岸2022年9月完成国家级验收并开放;力争实现天府综保区于2022年年底前申报获批……”时间节点尤显紧迫。
 
 贰:瞄准“2千亿”推进制造业
 
 集聚新兴产业,不只有临空。最新印发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成都东部新区,“强化临空经济引领带动和先进制造业集中承载”是任务,也是方向。
  在成都东部新区的建设逻辑中,870平方公里肯定不能“铺摊子”,“组团式”发展更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率先形成带动示范。为此,产业布局上,空港新城专注临空经济,简州新城瞄准先进制造业,共同驱动新区向上。
  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条件是,当前,成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往后走,不仅要避免产业空心化,更要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高水平发展中持续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
  “新区是以原来的15个农村乡镇为主体组建的,既没有成熟的城市建成区,也没有大院大所大学,更缺乏高能级的链主企业。”说起成立之初的产业基础,成都东部新区综合部信息政研处处长许宏鼎笑言“很有画面感”。
  但这恰好也给新区“产业立城”提供了舞台。在此背景下,成都东部新区坚持产业链思维和生态圈理念,坚定“制造强区”,加快形成智能工业装备、智能消费设备、绿色智能网联汽车制造、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四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以赴锻长板、补短板,“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兴增长极”。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成都作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第二的城市,汽车制造历来是支柱产业,但截至目前,成都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和保有量水平都比较低,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位靠后。在龙泉山东侧,切入一条新赛道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我们有吉利学院,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有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这样的链主企业,有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这样的国字号平台,以及天府国际赛道等协同配套项目。”成都东部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局总部经济处副主管厍军威表示,新能源整车项目若能尽快敲定,这条产业链就“非常完整了”。
  眼下,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项目仍在紧锣密鼓推进建设。作为蜂巢能源在四川单体投资额最大和产能规划最高的生产基地,该项目力争年内主体完工,预计明年9月前竣工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年纳税总额25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5月20日,成都东部新区迎来首个外资产业化项目——奥地利三康公司中国总部及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在简州新城奠基,这家汽车内饰覆膜设备及集成工艺提供商,正式布局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东部新区共签约引进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34个,协议总投资1220亿元,占签约产业化项目总投资60%以上,今年计划实现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新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30个以上。
  按现有招引签约和落地产业项目测算,项目达产后工业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到2025年超过2000亿元。
 
 叁:以经济联系强化协同功能
 
 “扬长补短”背后,产业图谱清晰可见,合作伙伴随之而来。
  5月21日,成都未来医学城管理局与彭州市天府中药城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依托,开启成都东部新区与彭州合作新模式。
  同属成都这座超大城市的一分子,成都东部新区与彭州原本隔龙泉山而立,过去“业务”交流并不多。如今,龙泉山两翼的要素碰撞,赋予“协同”更大的施展空间。
  根据协议,双方不仅将探索建立一体化招商和招商项目利益分成机制,还将开展项目落地合作,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建立跨区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
  记者了解到,两年来,成都东部新区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推动园区建设、项目落地等方面持续放大“协同”功能。
  “未来科技城是一个典型的飞地园区,它的社会管理是由东部新区负责,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由高新区负责。”成都东部新区综合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双方合作的基础在于建立了明确的“分账”机制。
  “中科翼能”代表了另一种“协同”方式。这家由中科招商与成都国资共同发起设立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总部落子天府新区,测试中心和制造基地则选在成都东部新区。
  “目前燃气轮机还处于一个被垄断的状态,一台机器价格在1亿元左右,国产替代不仅是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价格也可以降低一半。”中科翼能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坦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班加点推进建设,早日从测试走向市场。
  以产业为链,强化经济联系,让成都东部新区更显“友好”。周黎强调,不管是承载制造业还是建设门户枢纽,新区的出发点都是围绕自身、修炼内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共赢共进的创造型发展,而不是资源抢夺型发展”。
  携手做大“蛋糕”,在更大的经济版图上推开——今年3月,四川省发改委印发《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成都东部新区被委以“一核”角色,肩负“打造成都联动德阳、眉山、资阳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支撑”重任。
  其实现路径不仅指向产业协作,更有平台共享。上述方案明确提到,将推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争取以“一区两片”模式共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
  从全局意义上看,成德眉资同城化水平代表了成都都市圈的发展能级,影响着成渝“双核”的引领作用。往深处走,如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怎样落实、集成重大改革举措,将决定这场“试验”的成效。
  站在成德眉资“金交叉”位置上,成都东部新区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