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11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2]

三十五载 中融信托坚持转型战略“一路向前”

2017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6.25万亿元,同比增长29.81%。这也是信托行业自2007年不到1万亿一路攀升触及的又一高峰。在逐渐成为市场上主流投资渠道的同时,信托也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活水。但一大隐忧在于,当年的通道业务占比高达60%,这也为后期的监管导向埋下了伏笔。
  行业的高歌猛进,带动一批国内的信托公司逐渐成熟起来,其中就包括在业内一直以“专业性、市场化、高效率”著称的中融信托。这家前身成立于1987年的信托公司,在行业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完成了自身飞跃——从一家地方金融公司成长为一家业务覆盖全国、风格成熟稳健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
  2017年,也是中融信托成立30年关键时点——首次提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托行业改革转型也在不断深化,公司的发展亦需要承上启下。也就是在这一年,中融信托初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转型发展目标,又马不停蹄地开启了在高峰上的深化转型之旅。
  如今,时间已走过5年。我们回顾中融信托的转型之路,也能为整个信托行业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高峰上的探索 /
 
 2022年一开年,中融信托就迎来了继2017年之后首次增资的消息。其控股股东经纬纺机(000666,SZ)在2021年年报中披露,中融信托拟将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20亿元增加至人民币146.68亿元,同时经纬纺机仍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7.47%。本次增资旨在进一步提升中融信托的资本实力,满足监管需要,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促进长远可持续发展。若本次增资获批,中融信托注册资本金额将居于信托公司第二位,仅低于重庆信托的150亿元注册资本。
  一周后,中融信托交上的一份成绩单,也间接回馈了股东增资的信心和底气——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8.58亿元(合并),同比增长6.51%;净利润14.87亿元,同比增长7.79%。公司本部净资产193.08亿元,净资本150.79亿元,净资本覆盖率144.55%,净资本盈余46.47亿元。中融信托表示,2021年公司按照既定的战略转型方案,积极推动各业务板块稳健发展,各项经营数据均居行业前列。
  众所周知,2021年对于信托来说是艰难的一年。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季度末,信托业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20.44万亿元,较2017年4季度末峰值下降22.11%。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回归信托本源、压降融资类信托的转型压力下,在有效完成压降任务的同时,实现了业绩增长的回归,公司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以有效证明。
  实现逆势增长的铺垫,实际上是5年甚至更长时间对转型战略的坚持。2014年,公司率先提出了3~5年转型目标,表示将“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转型成为集私募投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者”。彼时,中融信托做了几件事,现在看来至关重要。
  一是,成立了自己的直销团队——中融财富,虽然自建销售渠道投入高,见效慢,但是为了能够解决销售对于渠道的依赖,中融信托还是坚决走了这一步。这样,中融信托得以直面4万名个人和家庭客户,以及1800家机构客户,这样不仅能够为其提供全面定制化的服务,还能前置风控减少代销引发的推介风险。8年来,中融财富已经成为行业中直销团队建设的佼佼者,其直销规模、客户数量都屡创新高,有力支持了业务的发展。
  二是,在展业方向上下的决心。近三年来,监管对于信托回归本源的力度逐步加大,而早在2014年起,中融信托就一直围绕“私募投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持续推进转型。战略目标背后,是整个业务、运营、风控条线的再造——告别熟悉的领地总是会有诸多困难。
  “公司原有的投贷后管理组织架构,是根据长期以来确立的融资类业务为主的业务体系而建立起来的。自2014年转型战略推进以来,以股权投资为代表的转型业务的规模逐步扩大,对公司投贷后运营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过往的一篇采访中,中融信托相关人士指出。当时,中融信托不仅调整了各业务的激励机制,还根据业务分类架构,重新划分了业务体系,形成以非房地产债权信托、房地产债权信托、标品及其他信托、股权信托四大类业务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公司对中后台进行了重新规划,组建大运营平台,通过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规范化管理,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风险防控及风险处置机制。
  当时,旗下股权投资平台中融鼎新业务的崛起也是一个新方向。中融鼎新于2011年经原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设立,作为中融信托股权投资平台,通过10年发展,中融鼎新及子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超322亿元,受托资产总规模超210亿元,在管基金60余只。公司充分发挥资产管理能力,不断捕捉新的投资机会,以契约型基金、有限合伙基金等形式,广泛深入参与政府产业基金、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定向增发、上市公司投融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资产处置等业务机会,先后参与分众传媒、芒果超媒、华大基因、天风证券、中国黄金、复旦微电等知名公司上市前一级市场投资以及QQ音乐、澜起科技股权交易等市场知名项目。靓丽业绩不仅让中融鼎新实现了营业收入、净利润的有效增长,其资产管理能力也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
  三是,公司对于创新和风控的重视。2017年开始,在主动压缩传统业务的同时,中融信托高度重视创新研发能力建设,不断加大创新产品开发力度,持续提升研发团队研究水平,紧跟资管行业前沿动态,充分挖掘创新产品的潜在机会,以模式创新、风险可控、投资者认可作为产品设计的基础,推出了首个养老信托、保险金信托、员工激励信托、碳交易服务信托。2020年获得国家人社部和全国博管会批准,中融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得以成立,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流动站建立合作关系,创新研发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融财富也在直销的基础上,推出了中融甄选系列,通过外采优质资管产品的方式,向客户提供全方面的财富管理服务。
  在创新的同时,公司对风险管控人员、架构、制度、流程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实际上,中融信托特色风控在行业内一直被当做“风向标”。2017年以来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发展重点,围绕资本市场相关主体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包括定增、并购、PE、天使投资和标准化证券投资等服务。过程中,公司不断强化重点项目复盘的管理思维,及时总结业务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展业模式和方向,逐步补齐短板、积累优势。
  截至2021年末,虽然管理资产规模与2017年持平,但是中融信托的业务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业的信托规模占比高到49%,超过3000亿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新时期 新挑战 /
 
 虽然转型成绩斐然,经过持续几年的严格监管,信托行业结构得以有效调整,一些风险得到出清,以中融信托为代表的市场中坚力量重新步入成长轨道,行业资产规模进入平稳期。但前路并非一马平川。
  目前,房地产等行业走势低迷,融资环境整体紧张也导致流动性降低,信托公司相关项目也被迫出现延期情况,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呈现阶段性放大的情况,业务经营与投资者关系进一步承压。这是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产品的风控设计和公司后期的风险处置能力,成为信托公司2022年发展的关键。
  以中融信托为例,尽管合作的基本都是国内头部的地产公司,但也有个别项目受到其流动性影响,导致暂时延期。不过,纵观历史风险项目的处置结果,中融信托对其管理项目所透露出的强硬风控条件和积极、多元的处置方法也屡屡成为行业分析的案例。
  一方面是如何平稳趟过行业雷区,一方面是如何迎接资管新格局。站在三十五年的时点,中融信托又该如何抉择?
  在2021年的年会上中融信托提出,面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新资管时期到来,如何做到充分履职尽责、为投资者负责,是业务部门、财富团队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中融信托转型的关键之路。“未来三至五年坚决转型的决心不变,将从传统融资类业务中逐步跳脱,去服务信托、资本市场、特殊机遇投资中寻求增量,寻求产业、企业和信托的新结合点,为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现有的基础也十分明晰——中融信托业务结构相对合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团队日渐成熟,股权投资、资本市场、标品信托产品线日渐完善,并已经成为公司营收的主要部分。中融家族办公室已逐步完成服务体系生态圈搭建,服务客户规模超过1500名,受托资产规模超人民币16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5%。标准化证券投资业务产品条线更加丰富,涵盖阳光私募、货币型、纯债型、券商收益凭证、TOF等多种产品类型。中融信托消费金融先后与十多家互联网金融科技及场景产业机构开展合作,累计为超过全国3200万个人客户及10000多家小微电商户提供了小额贷款服务。那么接下来呢?
  在2021年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中融信托的领军人提出,公司应该坚持转型发展的长远战略,在充分认清和尊重市场需求变化的前提下,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不为市场短期环境变化所影响,保持业务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
  在业务方向上,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宗旨,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战略,持续调整并优化业务结构,重点围绕新基建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及新兴产业投资扶持、住房建设与存量物业升级改造等方向开展业务。在主体意识上,要始终牢记受托人责任,回归信托本源,持续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长期投入,及时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建立长期持续性的反馈机制。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信托业的拓荒者,到行业“黄金十年”的受益者,再到近年来响应政策号召,坚持转型发展的探索者,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融信托的提法也显得很务实——坚持转型,一路向前,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寻找机会。文/戚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