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1月15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7]

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曾祥敏:媒体融合十周年,要打造用户每天都想打开的刚性平台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杨 欢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要质优,本质还是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媒领域当中,它是以技术赋能来形成创新。”11月14日,在2024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暨每经20周年财经媒体峰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专家组组长、《新闻传播学刊》副主编曾祥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尤其是今天的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智能技术影响下的传媒业创新,势必影响到生产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变革。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曾祥敏指出,今年是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要重点从体制机制变革、自身平台建设和强化用户链接三方面发力,推动媒体融合系统性变革。
  在他看来,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体现出新质生产力在传媒领域的引领作用,主流媒体必须要拥抱技术,它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变了生产传播方式。这一定程度上也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切口,“我们要利用好它先进的一面,但也要警惕虚假信息、不确定性,甚至对新闻真实的改变”。
 
 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
 
 “我们要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其实从大家最开始一步步地用人工智能,就是在慢慢地驯化它、喂养它,让它变得更善、更智。”在曾祥敏看来,一定要积极地去拥抱人工智能,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记者,未来一定比不能使用人工智能的记者进步更快。
  比如,媒体记者可以在拿到新闻素材之后,先让机器来写一遍,尤其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领域已经很常见。
  尤其是多模态视频生成,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可以依靠多模态生成一些拿不到的现场视频,或完成抽象概念的可视化。曾祥敏认为,数智技术对融合视听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尤其是Sora出现以后,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用人工智能来生产多模态视频。这种视频的生产目前都是人机协作,机器去生产,人工来打磨修正。
  当然,目前而言,全人工智能生产多模态视频还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它生成人物的稳定性还饱受诟病,“这个镜头里一个人的面貌是这样的,可能到下一个镜头就变成另一个人了”,还是要依靠数据和算法来修正。
  一定程度而言,多模态生产带来的是一种未来趋向,但远远没有成为现实。它可以弥补新闻产品,尤其是视频中的部分环节,比如抽象的东西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生成。
  “我们知道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也会带来虚假信息、不确定性,甚至对新闻真实的改变。”在曾祥敏看来,在此基础上,反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核查信息。所以新闻核查一定是当今媒体的一个新工种,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可能未来大量的工作都要放在新闻核查,而不是新闻生产上。
  他认为,越来越多的新闻生产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其所生产出的内容有人为的影响、有算法的黑箱、有机器自己的想象,所以不确定性在极大地加剧。在这样一种不确定性下,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它促进了新闻生产的进步,但可能带来更复杂的新闻伦理问题”。
  “完全用人工智能去替代新闻远远还没有到来,虽然国外也有News GPT号称完全靠人工智能生成的网站,但是这些都只是试验。我觉得人机协同是在多模态生产过程当中的一个(主流的)方式。”他说。
 
 建设自主可控的刚需平台
 
 “现在是全员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可以‘定标准定规则’(形态和范式)。”曾祥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甚至现在主流媒体都是在向用户学习,比如vlog的拍摄方式、PPT式的新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辩证地去思考哪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促进行业进步的。
  今年以来,“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视频等“新黄色新闻”屡屡引发关注,几经反转,被央媒“痛批”。在央视网的评论中,将这些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肤浅却有煽动性、博人眼球的“新闻”,称为“新黄色新闻”。如今,短视频平台上汇聚海量信息,但是其质量却令人担忧。
 “这一定不是我们提倡的,主流媒体就要主动地去拒绝这样一些新闻要素不全、PPT式的新闻,没有现场只有文字,然后满屏都是字幕……”曾祥敏认为,主流媒体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真理、真相”基础上,然后才能去创新形态、表达方式、话语方式以及跟用户链接的方式。
  在他看来,新闻的真实性是底线,是不能丢的。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拥抱技术去创新,去对虚假信息进行纠偏,这就是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不断博弈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必须坚守正向价值引导的本色。
  这也需要主流媒体不断强化自身平台的竞争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标志着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媒体融合十年来,产品创新、技术运用、用户链接、话语方式等方面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要进入深度融合,我认为还有三点没有解决。”曾祥敏说道,首先是体制机制,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再多散点的创新都没有用。现在整体处于媒体融合的第二阶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开办了新媒体,跟商业平台链接,但距离第三阶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还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淘汰旧有的产能,报纸人员能不能大幅淘汰或进入新媒体等,这种体制机制的革新势必是最难的。
  其次是,自建自主可控的平台,“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跟商业平台进行匹配”。当然也有像央视频、芒果TV等依靠专业内容、精品内容去建立“小而美”的优质平台,但是未来如何强化平台跟用户的深度链接,深度参与到新闻+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当中,成为“用户每天都能打开的一个平台”还有很大差距。
  他认为,未来应该有更多平台成为刚需平台,就像一提到资讯就想到今日头条,一提到视频就想到抖音、快手,一提到知识分享就想到小红书,“这个方面我们还要再往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大平台”。
  最后,就是要强化跟用户的链接,“用户的生产力没有激发出来”。互联网不仅把传统内容作为它的内容,也把用户作为它的内容,“如果不把用户的生产力调动出来,怎么让它成为一个大平台?”
  在曾祥敏看来,这方面要探索的路更长,自建自主可控的平台一定要充分调动用户的智慧。“原来是媒体定规则、用户出智慧,现在是用户定规则、用户出智慧,像快手、抖音,完全靠用户去创造这个世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