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就“无废城市”建设答每经问:“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3700余项工程项目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10月22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围绕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向生态环境部提问。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2018年针对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作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在深圳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意见》明确将“无废城市”建设面向全国推开,标志着“无废城市”迈向新的阶段。
谈及近年来“无废城市”建设的成绩,郭伊均介绍,首先,建设工作有序展开。“十四五”期间,全国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计划建设3700余项工程项目,投资超过1万亿元,吉林、重庆等19个省份积极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杭州创新开展“无废亚运”行动并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赞扬。
各地以机关、企业、学校为对象,累计建设了2.5万余个“无废细胞”,逐步形成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的“无废”文化传播链。今年3月30日“国际无废日”期间,浙江、河南等多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无废”理念正在广泛深入人心。
其次,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各地不断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已经完成了400余项制度制修订。上海市率先颁布了“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山东等6个省份将“无废城市”建设写入了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等出台了省级“无废城市”建设的奖励办法。
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提供“无废城市”建设融资支持,2023年投放到“无废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超过了500亿元,北京银行今年发布了全国首个“无废贷”产品。
此外,工作成效日益显现。在源头减量方面,2023年,在113个城市中,除4个直辖市外,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109个地级城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平均为2.03吨/万元,较2020年下降了6.8%。在资源化利用方面,贵州形成了磷石膏建材利用、生态修复等消纳途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8%。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通过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进展评价办法,引导参与城市和地区在实施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具体工程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工业、生活、建筑和农业等领域的固体废物实际问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并从“建设”向“建成”过渡,将“无废”理念和行动转化为生态环境“无废”的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