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超42亿元天价索赔”震动科创圈 别让股权激励变纠纷导火索!
每经评论员 赵李南
近日,科创板领军企业寒武纪(SH688256,股价1346.6元,市值5678亿元)发布的一则公告,迅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公告显示,公司原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梁军起诉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并赔偿股权激励损失约42.87亿元。这起“天价”索赔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更将科创企业股权激励这一日益凸显的问题,推至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
事实上,近年来围绕股权激励的纠纷屡见不鲜,在科技、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尤为突出,究其根源,背后存在两大核心诱因。
一方面,科创企业股权估值在上市前后存在巨大差异。在企业发展早期,股权价值多为“纸面富贵”,可一旦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股权价值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值。这种价值鸿沟,让与股权相关的争议往往牵扯到庞大利益,极易从“小分歧”演变为“大纠纷”。
另一方面,股权激励本身的复杂性与相关合同协议的严谨性不足,是纠纷爆发的直接导火索。股权激励横跨劳动法、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等多个法律领域,从方案设计、股权授予,到行权操作、退出机制,每个环节都极为复杂。若合同条款存在模糊地带,或者未覆盖关键场景,就可能为后续纠纷埋下隐患。
尽管风险重重,但股权激励对科创企业而言,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武器”。科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精尖人才,而将公司股权或期权作为长期激励手段,能把人才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有效实现对核心人才的吸引、留存与激励,这是科创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关键举措。
笔者认为,问题的核心并非“是否使用股权激励”,而是“如何用好股权激励”,避免本应绑定人才的“金手铐”,最终沦为引爆风险的“地雷阵”。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与被激励人才双方,从一开始就必须秉持高度严谨的态度,共同筑牢风险防线。
第一,企业方需穷尽细节,以严谨思维设计合同条款。制定激励计划时,不能一味描绘上市后的美好前景,要以精准的法律语言,全面梳理并明确界定所有潜在风险点。例如,员工离职时,如何清晰划分“过错方”与“非过错方”?“因意见分歧离职”与“被迫解除劳动关系”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当出现员工业绩不达标、企业被收购、员工丧失劳动能力等极端情况时,股权该如何处置?回购条款的触发条件、定价依据是否清晰且公平?只有把“丑话”说在前面,将各类风险场景的应对方案明确写入合同,才能从源头减少日后纠纷的可能。
第二,被激励人才方需深究条款,切勿盲目签署文件。许多技术型人才在面对复杂的法律文件时,往往只关注股权授予数量与行权价格,却忽视了文件中密密麻麻的限制性条款。而这些限制性条款,恰恰关系到未来股权能否顺利行权、退出,以及自身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因此,激励对象在签署任何文件前,必须逐字逐句研读条款,尤其要重点关注关于股权退出、回购、失效的相关约定。若对条款内容存在疑问,必要时应寻求独立的法律专业意见,充分评估潜在风险,避免因一时疏忽陷入权益纠纷。
第三,双方都应善用专业力量,寻求“万全方案”。股权激励的复杂性,早已超出了企业人力部门与普通法务的处理能力范畴。因此,企业在设立激励计划之初,就应当聘请专业的律师事务所与税务顾问,让专业团队介入方案设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行业特点,制定出权责清晰、路径明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且具备“防纠纷”功能的激励方案;高管及核心人才在参与激励计划时,也可借助专业力量解读条款,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股权是驱动科创企业发展的“核心燃料”,而严谨的契约精神与完善的法律框架,则是保证这股“燃料”稳定燃烧、持续推动企业前行的关键。唯有企业与人才双方共同坚守契约精神,借助专业力量搭建坚实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让股权激励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助力科创企业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