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8月15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每经热评|大额赎回点燃的净值“虚火” 不应成为基金公司营销的噱头

每经评论员 李蕾
  一只规模濒临清零的基金,因机构大额赎回意外出现单日近70%的净值暴涨。基金公司不仅未澄清背后缘由,反而借此营销基金业绩,致使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纷纷涌入,导致该基金单季度规模环比激增上万倍。这场由同泰产业升级混合基金引发的闹剧,近期在业内引发广泛热议。
  实际上,这场净值异动的原理并不复杂,它并非源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突飞猛进,而是机构资金撤离带来的短期现象。当机构投资者进行大额赎回时,赎回费用会计入基金资产,这一机制极易导致基金净值出现短期异动。
  此类由大额赎回引发净值暴涨的情况,在过往的基金产品中并不罕见,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的债券型基金或定制基金产品,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但同泰基金的问题在于,它选择性地忽视了大额赎回这一导致基金净值上涨的核心原因,反而顺势利用基金的涨幅进行宣传,吸引基民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造成了误导。
  在笔者看来,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理应坚守“以投资者为本”的初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强调,要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加强透明度建设,引导基金管理人专注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然而,在这起事件中,基金公司不仅没有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净值暴涨的真实原因,反而将异常收益纳入长期业绩曲线,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投资幻觉,本质上是把短期技术性波动包装成了投资业绩。这不禁让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基金管理人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又是否对广大基民负责?
  投资者选择公募基金,看重的是专业机构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浑水摸鱼式的营销虽然短期内可能吸引资金流入,但从长期来看,却是在透支基金公司自身的声誉和行业公信力。
  笔者认为,要规范此类行为,需要多方形成合力。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基金净值异动披露规则,要求基金公司对单日净值的大幅波动进行及时详细说明,并明确禁止利用技术性波动进行不当营销;基金公司更需回归本源,将精力放在提升投研能力和开展投资者教育上,而非钻研“保壳”技巧;销售机构与平台方则应坚守信息中介的职责,对夸大收益、隐匿风险的内容实施算法降权与人工下架。当然,投资者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应树立理性投资观念,警惕短期业绩噱头,学会透过业绩表象审视基金的真实投资价值。
  同泰基金的这场“净值神话”,值得全行业重视和反思。公募基金的高质量发展,依托的是基于专业能力的价值创造,是基于诚信原则的投资者保护,而非某些偶然因素带来的“虚火”。只有坚守初心、敬畏规则,才能让公募基金真正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可靠伙伴,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