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刷脸”不能刷掉制度温度 科技当彰显人性尊严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据媒体报道,近日,江苏扬州一名盲人管先生因缺失眼球无法完成“眨眼刷脸”,被某运营商拒绝办理手机卡。虽然他的眼部存在肉眼可辨的残疾,无法做到睁眼刷脸,但是营业厅仍以“相关规定”为由,要求其刷脸验证身份。无奈之下,管先生只能以亲属的名义开通手机卡。
这起看似孤立的事件,却撕开了一道令人深思的裂缝:当科技手段与制度规则被机械执行,“以人为本”的初心是否早已被抛诸脑后?
事实上,制度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教条。涉事营业厅附近的另一家营业厅表示,办理手机卡需要当事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如是残疾人可持本人残疾证,只需拍照片留档,无需人脸识别。这些规定充分说明,制度具备“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正是人性温度的体现。
在保障安全与规范的前提下,制度完全能够兼顾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然而,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再完善的制度,一旦进入执行环节,就可能因各种因素而变味。基层员工长期处于考核机制与免责思维的双重压力之下,为了规避潜在风险,可能选择机械执行规定,甚至层层设卡。在“怕担责”与“图省事”的心态驱使下,他们看似严谨地履行职责、防范风险,实则将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和人性尊严挡在了门外,让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温度。
人脸识别、指纹验证等科技手段,本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便利。但在上述事件中,这些技术却成了横亘在用户面前的障碍。这无疑是科技的异化——那些本应充满人文关怀、贴近人心的技术,如今却成了不容置疑的“唯一标准”,与基本常识背道而驰。
类似的科技异化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比如,许多医院推行线上预约挂号,本意是提高效率、方便患者,然而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则意味着挂号难度加大,甚至不得不凌晨到医院排队;部分银行的智能柜台操作复杂,让老年人在办理简单业务时频频碰壁,原本便捷的科技手段,反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沉重负担。
此外,市场竞争缺失导致的服务惰性,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相关行业长期处于“强监管、弱竞争”的环境,品牌声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机构创新动力匮乏,功能逐渐扭曲。
服务特殊群体,考验的不仅是技术的精度,更是制度的温度。制度设计应当主动为客户需求让路,通过弹性执行填补技术盲区,确保特殊群体不会因冰冷的流程被拒之门外。相关企业和机构亟需重新审视现有的考核机制,将“人性化担当”纳入其中,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充分重视“社会价值”,实现二者的平衡。只有这样,科技才能真正适配人性,制度才能彰显生命的尊严,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科技与制度构建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