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优化完善减税降费政策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每经特约评论员 谭浩俊
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以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包括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将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部分所得税政策、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今年底前继续对煤炭进口实施零税率等。以上政策预计每年减负规模达4800多亿元。
不难看出,此次政策呈现两个方面特点。一是由“扶贫”“济弱”向“补强”“促优”转变,重心放到了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方面,这是促进科技自强自立必须采取的积极举措;二是由阶段性、临时性向长期性、制度性转变,如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就会变成一种长期性、制度性政策,会随着工作需要不断补充和扩大,从而让更多企业投身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行列。又如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如果实施效果好,对物流企业发展非常有利,不排除也会变成长期性、制度性政策安排的可能。因为,有关物流企业负担太重的声音也是时常出现的,降低物流企业负担的呼声也是很高的,需要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和关注。
客观地讲,现在的减税降费政策,大多是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变化、疫情冲击影响等出台的临时性、阶段性政策,但是,经过实践也不难发现,有些方面的政策已经具备向长期性、制度性政策过渡的条件和需要。尤其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方面的政策,更值得好好研究与思考,值得对政策进行优化与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做优做强。
事实也是,由于美国推行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不断打压中国企业,导致中国企业对外合作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不仅无法再与包括美国科技型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愉快合作,甚至进入国际市场都会受到极大的阻力和障碍。由此,部分与国外企业联系紧密的供应链被割断。而供应链遭到破坏最大的,当属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以及前些年对外国企业和产品依赖度较高的企业。此时此刻,所能做的,就是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就是让更多企业加入到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品牌培育的行列中来,突破技术封锁、技术限制、技术障碍,形成自己完善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要想形成这样的格局,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外力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是必须能够长期供给和配套的,而不是临时性、阶段性措施。如果对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品牌培育等也采取临时性、阶段性政策,企业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调动,也就很难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很显然,此次政策优化完善,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也释放了积极信号,那就是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供给,将更加完善和优化,将从此前的临时性、阶段性政策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性政策。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关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培育等事关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方面,就会得到政策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如此一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把注意力放到这些方面。
中国的发明专利,6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是推动创新、攻克技术难关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这次的政策安排,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定会有更多推动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走技术之路、走产品之路、走品牌之路的政策供给,从而让中国企业都能完成由简单加工、组装向真正的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国际市场话语权以及复杂环境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