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深圳多宗地块“商改住”这种做法有三大好处
每经评论员 薛晖
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发布通告,对位于龙华新城核心区、宝安中心区、光明中心区等多个热门片区的多宗地块进行“商改住”规划调整,即由此前的商业性办公用地变更为居住用地。如此大规模土地类别调整,实属罕见。同时,此举也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土地规划中的“性别”红线或将灵活调整。
众所周知,自2004年以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供应就只能以地方政府“招拍挂”形式出让。“招拍挂”的建设用地,又依据用途分为居住、商办、工业等类别。不同类别就像不同性别一样,有着不可逾越的红线,不仅因为其功能、使用年限而不同,而且价格差异极大。一般而言,同一区域地块,居住类地块最贵,商办次之,工业最便宜。因为有价差,因而不可以随意变换性质。
按理说,同一区域的地块,价格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政府征地成本是相同的。而之所以要分类出让且有极为悬殊的价差,是因为地方政府需要平衡土地出让金和税收的关系。对地方政府而言,居住类用地出让金是一次性收入。开发商买地盖房卖楼,卖完楼就不再纳税。而商办用地和工业用地,虽然土地出让金少,但地面上盖的写字楼、商场、酒店、公寓、工厂,都是会持续纳税的。对地方政府而言,卖居住类地块是赚“快钱”;卖商办地块是赚“慢钱”。只有快慢结合,政府财税才能稳健。
因此,地方政府的通常做法是,即便是在出让以居住为主的地块,也要在其中“搭配”商办用地,或要求房企购买时将部分建筑面积用于商办,由开发商自持经营。而开发商也投桃报李,为了抢到足够的土地,或为了搞好和当地政府的关系,也会积极为政府“分忧”,购进商办用地。
于是,即便是那些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企,在多次购地之后,手上也会囤积大量商办物业,严重影响现金流的周转。如果是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时期,卖房的现金流和利润还可以覆盖商办物业的亏欠;一旦楼市下行,房企资金链就难免捉襟见肘。
这也就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众多房企减缓拿地节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许多房企而言,拿纯居住类用地都要慎之又慎,又遑论商办用地?
再看深圳,这个矛盾早已比较突出。据戴德梁行数据,今年上半年深圳写字楼空置率上升3.2个百分点至22.4%。而实际上,早在去年7月,深圳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应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土地整备优先安排居住用途。已核发用地批复但未签订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土地,可申请将非居住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或提高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此次深圳多地块类别调整,正是对上述精神的落实。
进一步讲,深圳的新规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新规可以加大城市住宅供给。像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包括部分新一线城市,住房供应总体上仍低于需求。加大住宅供应,可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趋势,保持城市竞争力。
其次,如果新规再进一步,允许部分房企持有的商办用地“变性”,则可以帮助企业盘活沉淀的固定资产,加快资金流转,变相纾困企业,也会救活一批被商办拖累的房企。
其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供地类别,也能保证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的活力,吸引充足的买家,使地方性的“土地财政”有一定可持续性。
对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而言,深圳的灵活做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