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10月18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5]

每经热评丨“四新经济”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新动力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净增超1亿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正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1.63亿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万户,净增超1亿户,年平均增幅12%。其中,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加至5100多万户,接近美国和欧盟企业数量之和。千人企业数由11.4户提升至36.1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企业达2300多万户,占全部企业的46.4%,“四新经济”年新设企业也由2012年的74万户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384万户,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积蓄新的动能。个体工商户从4060万户增加至1.09亿户,迈上历史新台阶。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发展,全球已经进入到了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美欧的“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都说明当前全球已经掀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发展“四新经济”是未来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新科技突破、新产业兴起、新业态诞生、新模式应用,培育新市场主体,为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新动力,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什么是“四新经济”
 
 当今,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的阶段,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
  新技术,主要指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而不是简单的产品技术或实验室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
  新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造、革新传统产业和部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新技术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新技术隐含的发展理念就是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强调生态文明、营商环境、市场需求。
  新产业,主要指以新科学发现为基础,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产业。新一轮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极大丰富了产品市场,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消费者、生产者、管理部门产生了新的需求,推动了新产业和新产品的井喷式爆发。当前新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共享经济、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基于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运而生的部门和行业。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基于新技术形成的新产业,比如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海洋空间、新能源产业等。第二类是基于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新产业,比如通过新技术对传统钢铁行业改造形成的新材料产业,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商业形成的物流产业等。第三类是将新技术推广应用,跨界融合或者产业分化形成的新产业。
  发展新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尤其是全球经济衰退趋势比较明显的现状下,新产业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有效供给,通过内需稳住国内经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新产业一个重大的意义在于推动政府和市场观念的改变,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助于突破跨行壁垒,为市场营造宽容、开放的市场环境。
  新业态,主要指伴随信息技术升级应用等,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动。其显著特征是新技术等要素参与到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与不同产业的融合互动,促进产业变革转型。比如疫情下,基于生活工作5G新基建和数字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线上医疗、线上看房等一系列线上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产业新业态。
  经历过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基于数字科技和信息革命的新业态有助于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大供给的同时,提高供需的匹配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进而帮助传统企业和行业变革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
  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传统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产业模式应是在当前最有效生产力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其决定了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或者经济体在产业链或者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通常是生产同质化产品,通过控制成本来增加企业的收益,这种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通常会在产业竞争或者国际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使得企业或者是行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而大数据和3D打印技术,通过对消费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对产品进行个性化设计,改变商品的生产模式,打破“二八定律”对消费者商品选择的限制,同时有助于帮助企业突破规模报酬递减困境,将产品生产从“减式生产”转为“加式生产”,增加其在国内市场或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当前产业的发展已经从比较优势逐渐向竞争优势转变,贸易、政治风险,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体系向合作性和替代性产业的产业体系的转变,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节点上,培育创新型驱动的竞争性的产业是实现全球价值链重塑的重要途径,能为我国高质量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新经济”的制约因素
 
 不过,当前我国“四新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其一是人才培养不足。“四新经济”的发展,技术是关键因素,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需要的人才需要接受过专业的完整的教育,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能够推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但目前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同质化劳动供给丰富,但是高精尖人才匮乏,高素质劳动力和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激励制度有待完善。
  其二是管理不匹配。虽然目前多地已经规划了“四新经济”发展的蓝图,并在各行各业开展“四新经济”的建设,但传统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对“四新经济”的推进形成了阻碍。比如以批代管、偏重目录的行业准入管理机制,对许多四新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准入限制。传统模式下政府各个部门相对独立的监管系统,使得横向信息共享困难,而“四新经济”使得产业从线下扩展到了线上,监管部门对市场行为的监管难度增大,市场风险不断叠加。
  其三是存在资本瓶颈。“四新经济”终究是一个新业态,其资金回报周期较长,存在较大的风险,因而在部分领域资本投入热情较低,存在着一定的资本瓶颈。此时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多元资本市场,利用科创板、新三板等细分市场,结合债券等金融服务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调动社会闲置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为“四新经济”发展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新经济”的政策建议
 
 对于“四新经济”的未来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精准把握现实环境。在贸易、政治风险、国际疫情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长期准备,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调整投资结构,刺激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其次,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规划,融合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抓住“四新经济”带给城市、行业“洗牌”的契机,重塑商业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推动新技术与应用的融合,推动新产业与消费需求优化升级的融合,推动新业态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推动新模式和企业、城市发展转型的融合。
  同时,转变政府经济工作的思维和方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市场活力,激励创新。“四新经济”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市场”,政府催生的新产业项目,不利于调动市场活力和积极性,阻碍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政府应该积极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给市场更多的空间,主动根据“四新经济”的发展特点,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同时与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合作,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同时打通国外科技通道,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深化产学研融合。
  最后,建立多元、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四新经济”的监管,如果仅依靠单一政府监管体系,一方面会给相关监管部门带来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激励市场主体,建立多元监管体系,能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企业、媒体等多方社会力量,最大化监管成效。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市场监管平台,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精准监管,提升监管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