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建设数字政府 应先让信息共享“跑”起来
每经特约评论员 谭浩俊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要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共用、动态更新的政策文件库。加快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其他发布渠道为辅的政策发布新格局。
数字政府更多在软件方面
如果政府的脚步跟不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不仅会让行政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更会让行政服务水平难以有效提升,无法带领企业和群众更好地发展经济、服务社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意见》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从地方建设数字政府的情况来看,从总体上讲,还是非常积极的,热情是很高的。从设立机构到财政投入,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都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特别是经济实力较强地区,更是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最大力度的投入,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取得主动权。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地方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做法呢?大量的投入和取得的效果是否匹配?数字政府需要突破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突破表面看内在,突破形式看内容。因为,数字政府不是购买了多少硬件设备、投入了多少财力、设置了怎样的机构、安排了多少专业人员那么简单。更多情况下,数字政府体现在软件方面,也就是所能提供的服务条件和服务方式,能否实现政务服务效率的有效提升和服务水平的质的提升。如果硬件条件很好,软件服务一般,那么,这样的数字政府建设就很难达到目的,很难体现水平,也很难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
应着力清除信息共享障碍
在数字政府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就是将分散于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等实现共享,从而依据这些数据和信息,为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居民等提供最优势的服务、最准确的决策依据和最具效率的参考价值。如果数据、信息仍然分散于各个部门,不能实现共享,那么,数字政府相对非数字政府,就难以实现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从局部到整体的跃迁。
恰恰是这一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在一些地方,身份证号码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由15位提升到18位了,可是居民在办理诸如住房公积金手续,查询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时,却始终查询不到,原因是公积金中心登记的仍然是15位身份证号码,居民必须到公积金中心服务柜台才能修改。显然,这是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的表现之一。因为,身份证号码调整以后,如果信息共享,早就应当自动调整,而不需要居民到公积金中心服务柜台去调整。如此,还如何方便企业和居民办事呢?
这只是一个方面,其他方面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是否仍然存在数字鸿沟?是否还在把持着一块“自留地”?是否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权力尚在?这些都需要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清楚,各地投入到数字政府建设中的人财物已经相当多,如果不能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垄断”,不能突破部门利益保护障碍,不能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那么,巨大的资源投入,其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就会出现严重浪费。因此,笔者建议,必须对各部门的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投入进行效果评估,对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应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影响,政府能够支配的财力也受到了很大制约,很多地方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投入,是挤占了其他方面的资金的,是节省下来的钱。如果达不到建设的目的,是必须对相关职能部门追责的。实际上,《意见》也指出,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建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树立正确评估导向,重点分析和考核统筹管理、项目建设、数据共享开放、安全保障、应用成效等方面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促进数字政府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应对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看看还有哪些鸿沟,哪些障碍,哪些“肠梗阻”,症结在哪里。只要不是法律规定的、有特殊要求不能公开的数据和信息,都应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否则,就是人为设置障碍,就要依法打通,以实现数字政府建设效率最大化、服务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