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30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4]
专家解读《上市公司ESG评价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ESG评价体系助力企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每经记者 黄宗彦 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 陈俊杰
  5月28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ESG论坛2022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ESG与双碳战略”,探讨ESG与双碳战略主题的理论新成果、实践发展及政策制定。每日经济新闻作为论坛官方合作媒体,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ESG评价研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王凯就ESG评价指标体系搭建、研究对象及研究成果作了介绍。在他看来,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城市,在践行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都需要一套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评价体系,通过该评价体系可以引导企业和城市更好地提高可持续绿色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治理指标为评价基础
 
 当前,我国的ESG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报告披露所需的标准化体系搭建外,建立一套大部分企业所认可的评价体系亦迫在眉睫。
  对此,中国ESG研究院评价研究中心以前期出版专著《国内外ESG评价与评级比较研究》为基础,参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研制的中国企业ESG披露“1+N”标准体系,在E(环境指标)、S(社会指标)及G(治理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含3层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王凯介绍称,在该ESG评价体系中,G(治理指标)分为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效能。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是社会公众非常关心的重要信息,如公司股本结构、董监高组成、商誉/净资产、关联交易等。该指标能够进一步影响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是评价体系的基础,因此被赋予权重占比也是最大。
  而从ESG评价前100名的企业结果来看,信息披露较完善的公司也相应排在前列。数据显示,ESG评价前100名企业中,发布ESG报告及相关报告(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占比达99%,明显高于上市公司整体情况,后者占比26.9%;而ESG评价前100名企业中,发布专门ESG报告的公司占比为37%,也远高于上市公司整体情况,后者占比仅为1.6%。
  王凯认为,企业积极开展ESG实践并做好披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本身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帮助投资者将ESG信息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而这与即将到来的全面注册制核心,即全方位实施信息披露的理念不谋而合。换言之,今后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与其信息披露的完整程度将有较大关联。
  “针对投资机构而言,我们的评价结果以及分析表明,ESG表现好的企业在财务指标、投资收益、投资风险上相对来讲都要比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更好一些。所以,投资机构可以在设计相应的投资策略时考虑ESG因素。”
 
 ESG评价助推绿色发展
 
 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ESG评价有利于其在自我约束及社会监督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可采用类似的手段进行提高。
  王凯表示,双碳战略要求城市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目前中国城市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亟待制定一套适用于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同样,该评价体系从环境(E)、社会(S)、治理(G)三个方面搭建,选取337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
 结果显示,若以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为基准,可将我国划分为南方与北方地区。其中南方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前100名的占比中明显优于北方城市,比例分别为81%与19%;且南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前100名的城市数量占本地区城市数量的比例也明显优于北方城市,占比分别为44.8%与12.2%。
  而以经济区域划分为标准,可将我国划分为东北部、西部、中部以及东部地区。其中东部与中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前100名的占比中明显优于其他区域,比例分别为49%与31%;且东部与中部可持续发展能力前100名的城市数量占本地区城市数量的比例也明显优于其他区域,占比分别为55.06%和37.8%。
  当然,该评价体系下显示的结果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分布有一定关系,即重工业及能源生产多分布在北方和中西部地区,该类型产业具有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特点。而随着中国西部与欧亚大陆的贸易频繁度增大,以及在防污、减排的政策推动下,这一局面将得到有效改善,城市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王凯建议,在环境方面,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在社会方面,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在治理方面,提高政府新媒体建设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府信息披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