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4月19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2]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分析CPI走势:三个关键变量大幅推升CPI可能性较小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PPI)同比涨幅回落。具体而言,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1%,PPI同比上涨8.7%。
  如何看待一季度CPI、PPI数据?后期CPI走势如何?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否会传导到下游进而导致CPI进一步上涨?中国又应该如何应对?
  围绕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进行了专访。
 
 预计CPI未来将温和上行
 
 NBD: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1%,比1~2月份涨幅略有扩大。其中,3月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您如何评价一季度的CPI数据?
  王军:影响3月CPI走高的主要有两大因素:
  一方面,除鲜菜价格上涨17.2%、涨幅较大以外,蛋类、鲜果、水产品和粮食价格基本属于温和上涨,而猪肉价格仍处在深度调整中,同比下降41.4%,拖累畜肉类及食品价格下行;
  另一方面,油价持续高位带动了交通通信类价格上涨5.8%。
  二者对冲之下,上游原油等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性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的通胀形势仍然呈现消费品价格上涨温和、工业品价格高位波动的结构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表现:
  一是下游消费品物价受总需求收缩和部分城市封闭式管理制约,仍处于低位,特别是畜肉类价格持续下跌,尽管下半年可能会受猪肉价格见底反弹影响,CPI运行中枢略有上行,但总体温和,不构成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剔除掉能源和食品价格之后的核心通胀指标仍较为低迷;
  二是在稳增长、稳地产以及扩大基建投资的政策驱动下,上游工业品如钢材、水泥、有色、煤炭等品种出现上涨;
  三是俄乌危机对商品供给及供给预期产生直接影响,以能源、农产品和部分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这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NBD:近期受到复杂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多地散发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近期多地实施疫情管控之下,您认为后期的CPI走势如何?是否可能面临“滞胀”风险?
  王军:决定后续消费物价走势的关键变量,是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下游消费需求的恢复及猪肉价格走势。整体来看,三大因素大幅推升CPI的可能性较小,CPI未来仍将维持温和小幅上行的态势。
  风险因素在于,如果未来消费出现较快恢复、油价继续大幅上行,再叠加受疫情影响的蔬菜和水果等价格走高、猪肉基数下行及运输成本抬升等因素,则CPI有可能在“猪油共振”下快速走高。
  我认为中国经济自2021年以来,一定程度上存在总需求低迷与总供给收缩并存导致的类“滞胀”风险,今年在内部三重压力和外部输入性通胀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可能性有所加大。
 
 应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NBD: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7%。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1%。您如何看待一季度的PPI数据?
  王军: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去年同期基数等因素影响,PPI同比涨幅继续小幅回落至8.3%,环比则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同比上涨30.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同比上涨15.6%;环比分别上涨3.9%和2.1%。
  3月CPI上行和PPI下行使得两者的剪刀差继续收敛至6.8%,这意味着中下游企业的利润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俄乌危机仍未缓解,未来仍将对商品供给及供给预期产生直接影响,以能源、农产品和部分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可能在高位震荡,这将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NBD:您也提到,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可能在高位震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否会传导到下游进而导致CPI上涨?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王军:通胀中枢抬升会使宏观经济政策宽松的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和制约。尽管过去一年多上下游的价格传导一直不畅,但这种压力在国际局势紧张导致的全球通胀背景下,国际向国内的传导、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将不可避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终端产品的通胀也会逐步加剧。
  其结果将是推高今年的CPI涨幅,并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但就短期而言,仍有必要尽快降准降息,提供充裕的流动性,以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轻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面对结构性通胀及输入性通胀压力,我国应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继续实施好“保供稳价”各项措施,必要时及时动用国家储备稳定国内价格。与此同时,要避免出台易造成物价上涨的政策,如避免“双碳”限产政策再度加码。
  其次,要采取新技术手段缓解大宗商品的输入性价格上涨压力,如健全重要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循环利用效率等。
  再次,要继续加大力度、采取直接现金补贴等更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必要的价格联动机制并进行合理引导,疏通价格传导渠道,纾困广大中小制造业企业,降低其经营成本,助其渡过内外部冲击的难关。
  此外,还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强化外部冲击的处置与应对工作,有效引导市场预期,防范国内外金融市场共振风险。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防止运输环节价格过度上涨,避免投资者对大宗商品及相关投资品的非理性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