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3月10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单纯涨价不是新能源车企缓解压力好办法

每经评论员 范文清
  近期,不少新能源车企悄然上调了旗下纯电动车的市场指导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今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在2021年基础上继续退坡30%;二是包括镍、钴、锂等在内的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动力电池价格上涨,供应紧张。加之芯片紧缺问题依然存在,种种因素令电动车制造环节成本压力陡增。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新能源车企选择通过涨价的方式,缓解上游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新能源车企缓解压力的好办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处于高速发展期,原材料生产能力建设速度还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供需错配情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据SNE统计和预测,2025年动力和储能用锂电池将超过1400GWh,锂、钴、镍等上游资源需求量很大。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车企通过涨价的方式,虽然短期内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并不是有效手段。毕竟,随着跨国汽车公司相继导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自主品牌若不断上调产品价格,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此外,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由政策驱动转向需求驱动,若新能源汽车涨价过猛,最终必然影响市场总需求,无疑将对市场的发展大势造成一定影响。近期,新能源汽车相关题材在资本市场遭遇回调也反映出业内对当下问题的忧虑。
  那么,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保供稳价?笔者认为,这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协作、有效应对。
  首先,从政策层面,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对动力电池和芯片的材料市场进行监管,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及时抑制非正常波动,对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要按照大宗商品的标准建立价格协调机制,加强对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有效监管。
  其次,企业层面要加大对动力电池原材料产业的投入。可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加强对矿产资源和上游原材料的全球布局。如果我们对上游的矿产资源无所有权、关键原材料没有定价权,那么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会时常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出现。
  最后,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的利用水平,在全产业链建立协同研发、产品研制、试验验证等生态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压低产品成本。
  总之,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关键阶段,出现问题应群策群力,系统性解决问题,“涨价”只能缓解短期之“痛”,但从长远来看,“涨价”之后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