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3月03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国际油价大涨 能源保供当“长短相济”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俄乌冲突升级,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国际油价应声大涨。在前一日上涨近6.6%后,截至北京时间3月2日15时,ICE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下文同为主力合约)再度大涨6.65%,至111.54美元;WTI原油涨幅也在6.4%左右,报109.97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时间3月1日,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同意从紧急储备中释放6000万桶石油。虽然数字看似很大,但实际上无力改善市场供需关系,也无法扭转油价暴涨的势头。公开数据显示,全球日均石油消耗量就有近1亿桶,而俄罗斯10天的石油出口量就是5000万桶,6000万桶投放量无法弥补巨大的供给缺口。更何况军事冲突导致全球运输受阻,本就昂贵的运价继续上涨,同样将加重原油的涨价压力,比如苏伊士运河刚刚就上调了通行费标准,调升幅度5%到10%不等。
  从当前俄乌冲突走势、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演化看,高油价将持续一段时间。不仅如此,基于已有的原油和天然气供应缺口,煤炭作为替代品的需求也将扩大,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德国就表示,在短期内,该国可能不得不保持燃煤电厂的运转。煤价最近也水涨船高,ICE鹿特丹煤炭期货最近8个交易日累计上涨了111%,涨速甚至超过油价;郑商所煤炭3月2日也大涨7.9%。此外,3月2日,欧洲基准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近60%。
  高能源价格将通过抑制需求、倒逼宏观调控政策收紧这两条路径抑制经济扩张,削弱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和能源进口大国来说,能源涨价的影响尤其显著。对贸易部门来说,由于全球需求仍然旺盛,成本压力尚可通过涨价消化一部分,但国外疫情管控放松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人民币汇率走强,决定了涨价空间有限。相比贸易部门,非贸易部门的压力显然更大,由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企业成本一直在上升,但下游需求疲弱导致成本压力无法有效传导至终端,企业业绩爬坡困难,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
  为市场主体纾困,能源保供稳价至关重要,但这需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长短相济”才能行稳致远。在欧盟,碳交易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且目前碳价较高,高能源价格抑制需求的同时也拉低了碳价,企业的能源使用成本上升幅度实际低于能源涨幅。2月8日以来,欧盟碳价从96.7欧元一线快速回落至3月1日的68.85欧元,降幅达28.8%。但中国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才刚刚起步,且价格较低、容量有限。因此,应对能源价格上涨不能只靠市场调节,相应的能源政策干预十分必要。短期看,确保能源供应来源有足够的弹性,尤其是阶段性增加具有成本优势的煤炭供应,能够有效拉低企业的整体能源成本,近日,国家发改委部署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工作,“稳价”的目标已经定下,接下来的重点是保供,即需要确保有足够的煤炭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
  但长期看,“双碳”目标又要求压降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尤其是煤炭这类高碳排放能源。这就要求在短期经济稳固这一有利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同时着力提升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性,让碳交易市场真正起到调节传统能源使用规模的作用。高油价并非绝对的坏事,新能源在高油价环境下的吸引力也在提升。尤其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欧洲在经历这轮能源冲击后,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将更加激进,比如德国就更改了规划,到2035年其电力将几乎全部由可再生能源供应,较此前规划的2050年提前了15年;法国此前则提出了要“重塑核电”计划,要大力发展核能。从未来能源竞争的角度,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速度也要进一步加快,才能跟上先进国家的发展节奏,而当下“妥协”增加的碳排放,也有望在将来被“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