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8月31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6]

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怎么建?成渝携手优存量、寻增量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火热建设中。
  今年上半年,川渝两地、成渝两市不仅实现GDP增速“转正”,外贸增势更有力证明了内陆开放的成效。学界普遍认为,双城经济圈所处的位置刻画了中国的战略纵深,“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成渝尤其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塑竞争优势,提升发展能级,形成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作为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自贸试验区”被寄予厚望。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设立三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曾表示,2017年设立的7个自贸试验区具有“承前启后、连接东西”的特点,在下一步因地制宜的差别化探索中,重庆和四川将“研究探索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如何示范引领?7月举行的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加快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在此之前,重庆市商务委和四川省商务厅已签署方案,启动共建工作。
  “示范区到底是个什么‘区’?成都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一直在思考。”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开放协调处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双城经济圈不是成渝两座城市的事情,作为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如今,方向已逐渐明晰——不仅要做优“存量”,还要想办法在“增量”上有所作为。这就不只是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协同,或许还需要新的物理空间来开展更高层次的协同开放。
  “这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上述负责人坦言。
 
 发挥共同优势 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畅通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路贸易通道,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的共同优势,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开放协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渝此前已在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推进铁路运单物权化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探索,下一步将开展联合集成创新,其理想效果是让“铁路运单”像海运提单一样,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认可,从而在国际贸易新规则构建中树立“中国标准”。
  这份底气从何而来?自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驶出以来,十年间,中欧班列不断助推内陆城市“沿海化”,成为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作为其中的领跑者,成渝开行的中欧班列已然具备“品牌效应”。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成渝地区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0%。同时,在全国60多个开行城市中,成渝的运输货值大、辐射范围广、产业带动强,综合竞争力名列前茅。
  不久前,成都自贸试验区“创新国际物流运输模式”,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片区“创新铁路提单交易模式和规则”同时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成渝双双入围,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欧班列研究学者吴刚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双城对外开放地位的肯定,也是对近年来成渝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中欧班列发展的认可。
  不过,如何才能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正如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学术委副主任王彦庆所言,“全国性的班列开行已经到了天花板,未来路在何方?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重塑竞合关系”被视为一条重要途径。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此前表示,成都受没有河流港口的地理条件限制,难以开展“水-铁-空”的立体多式联运,货物贸易受到一定限制,“建议在货物贸易方面加强与重庆片区的合作。”
  他强调,四川与重庆同属西部重大省市,枢纽地位不可撼动,并皆有中欧班列、空运、水运等条件,“两者完全可以加强合作,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共同做大做强西部市场。”
  眼下,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成渝开始释放更多合作信号,以“统筹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27日,两列中欧班列满载着电子配件、机械制品等产品,分别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出发驶向欧洲——两列中欧班列机头悬挂着两地共同的标识“成渝”。当天,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管委会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围绕通道口岸互联、产业招商互补、开放创新互享、机制协同互促四大领域20项具体内容开展合作。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一起打响‘中欧班列(成渝)’这个统一品牌。”上述负责人表示,成渝未来还可以在价格指数、共建海外仓等方面展开更多合作,尽可能降低不必要重复建设成本,进一步放大中欧班列作为国际贸易通道的效能。
 
 争取更多“口岸” 谋划内陆特殊经济功能区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铁路港的相似性,成渝两地航空港具有更多的互补性。
  有研究表明,在成都双流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现有的常态化国际航线中,目的地重复数量较少,若能有效联动,则可进一步降低布局国际航空网络的成本。
  不仅如此,为实现更加便利的人员往来,成渝自贸区正积极争取“过境免签政策联动”——支持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行过境免办签证口岸、停留区域联动,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公开报道显示,自2019年1月1日起,成都航空口岸对53个国家持本人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144小时内确定日期、座位前住第三国(地区)联程机票的外国人,实行过境免签政策;同年12月1日起,重庆过境免签也从72小时正式延长至144小时。
  从全国范围看,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已经实现区域、口岸联动。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政策,在宁波航空口岸实施过境144小时免办签证政策,并纳入江浙沪政策一体化,由此,过境人员可从宁波航空口岸以及已实施过境144小时免办签证政策的上海海、陆、空港口岸或者南京航空口岸、杭州航空口岸入境、出境。
  这让成渝看到了联动的机会。用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开放协调处相关负责人的话说,这项改革,“有先例、有基础、有需求”。从更现实的角度讲,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成渝地区需要持续优化口岸功能,争取更多“口岸”,口岸之于内陆开放至关重要。
  8月12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线上签约。重庆保税港区开发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端平表示,双方携手,有利于合作做强航空产业,做好贸易服务,“而借助口岸优势,可以在多式联运方面开展合作,为大宗货物进出口提供便利”。
  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林也认为,近年来成都、重庆两地航空经济发展都很快,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各有优势,如成都的保税维修走在前列,重庆在跨境贸易方面独树一帜。双方将依托两地空港、水港和综保区等优势平台,共同打造川渝自贸协同开放合作示范区。
  根据重庆市商务委和四川省商务厅今年6月签署的《共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工作方案》,两地共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设想是,用三至五年时间,布局一批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带动作用的开放平台载体,使川渝两省(市)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建成“极核牵引、圈层支撑、毗邻拓展”的内陆特殊经济功能区,打造中西部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服务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我们一直在思考,‘示范区’到底是个什么‘区’,成都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上述负责人表示,成都自贸试验区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区域,不仅要积极主动做优“存量”,更不能缺席扩大“增量”的部分。
  据悉,川渝两地已对探索更高层级的物理新空间达成初步共识,拟按照“1区+ N园”模式建设,同时明确以“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相向发展为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