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4月15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海底捞、西贝涨价是理性 撤销涨价是理智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受疫情冲击严重的餐饮业终于恢复堂食,成为第一批强势复苏的行业。和所有的重大外部冲击过后一样,抗风险能力更强、品牌知名度更高的企业占据了更优的竞争位置。
  但这样的竞争优势也可能迷惑经营者,以至于作出冒犯消费者的决策。对那些重返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的顾客来说,忽视菜单价格变化的代价,就是在拿到结账单那一刻的惊诧:一份米饭可以卖到7元钱,一片土豆的价格算下来有1.5元!互联网时代,一个用户的抱怨,瞬间即可成为全网吐槽的热点,这让企业压力倍增。
  此时涨价,企业自有难处。出于对疫情的担忧,餐饮门店的客流仍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员工、房租、融资等成本则是必需的刚性支出;复工复产仍在进行中,供应链不畅也会推升食材价格,3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高达18.3%。因此,也有不少人对海底捞和西贝的涨价行为表示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涨价的餐饮企业并非只有海底捞和西贝,不少街边小店也在涨价。那么,为何海底捞和西贝却成了众矢之的?
  一方面,这是企业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这两家企业的价位一直远高于行业均值,容易给人利润更高的印象。街边小店一份米饭从1元涨到2元不会成为热点话题,但1碗米饭卖到7元则给了消费者“暴利”的直观感受。尤其是在整个社会倡导积极消费、帮扶餐饮企业渡过难关的大背景下,海底捞和西贝的涨价行为也被加上了更严苛的道德评判标准,即涨价就是在透支消费者的同理心。
  不涨价,即意味着股东利益受损;涨价,则意味着消费者利益受损。股东和客户的利益,当如何平衡?这样的问题,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企业涨价对错与否,并不能简单用消费者“不去照顾生意”“用脚投票”这样简单的逻辑来评判。一家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越高、客户数量越多,则意味着其社会属性就越强,相关利益者就越多,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超越企业本身。企业经营者不能只根据成本这一单一变量决定价格的涨跌,而要兼顾客户的接受程度,股东的忍耐度,员工的积极性等多个变量,方能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获得一个相对均衡的结果。
  追求利润,是资本存在的意义。但优秀的公司一定要有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因为利润只是这种更高追求的结果。大量实证表明,将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长远来看对股东也是最有利的。只是为了快乐而做事情,往往得不到快乐,同样地,只是追求利润,往往得不到利润。对海底捞和西贝来说,在维持自身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将涨价压力更多分散到股东、企业管理者层面,才是当下理智的选择,这从他们致歉、恢复原价后的网络反馈中就能看到。当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之前牺牲的利益必能转化成更高的美誉,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