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史无前例 先救人才能救市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越刺激,越恐慌,这是美国金融市场3月以来的基本表现。
3月2日,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道琼斯当日大涨5.09%,但次日跌2.94%;3月16日,美联储再度降息50个基点,政策利率下限为零,同时推出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QE)计划,当天道琼斯暴跌12.93%;3月17日,美国财政部推出万亿美元刺激计划,甚至包括直接给民众发放现金,美联储同时重启金融危机时使用过的商业票据融资机制(CPFF),当天道指大涨5.20%,但3月18日盘前,道指期货熔断。
恐慌并不只在股市。在金融市场上,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分坐跷跷板的两头,一头下去就意味着另一头会上来,但近日却出现了黄金、日元等避险资产随着股市一起大跌的局面,投资者厌恶一切风险、无差别抛售资产,只疯狂追逐流动性的场面,再度勾起人们对金融危机的痛苦记忆。
投资者蜂拥出逃,并非惧怕过去数年美国上市公司大规模回购和借债导致的杠杆率攀高,也非担心美国国家债务水平攀高,而是出于对疫情防控的信心丧失和对经济前景的极度悲观。无论是对消费还是对生产,疫情均会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会持续多久,涉及面有多大,取决于疫情的发展情况,若疫情防控举措能缓解忧虑情绪,则市场局面为之改善;若疫情防控举措不力,则忧虑加重,市场继续寻底。
遗憾的是,尽管中国作出了巨大牺牲,为全球抗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欧美国家并未利用好这一窗口。以美国为例,1月下旬美国就已确诊首个病例,但直到3月4日,众议院才通过了83亿美元的应急防疫拨款案,13日特朗普才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3月17日晚白宫才向国会提交了458亿美元的紧急资金申请。由于错过了最佳防控时机,医疗资源已不足以应付快速发展的疫情,此时即便资金充足也难以完全发挥效力。
在金融市场为疫情惶恐不安的时候,最希望得到的消息莫过于更有效的防控措施出台,充足的防疫物资供应,摒弃成见的国际合作,但投资者看到的是美联储超预期的大幅降息和量化宽松——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氛围,投资者听到的是政客对于他国的责难和对疫情防控自矜的说辞,当现实和希望背道而驰的时候,离开市场自然就成了最理性的选择。
从1929年的大萧条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多次考验,但还没有一次全球性疫情造成如此大影响的先例。直到目前,在政策制定者看来,新冠肺炎疫情仍被视为只是严重的短期冲击,但欧美金融市场的急剧下挫实已超出这样的判断。救市不在市场本身,而在市场之外,疫情防控宜快不宜慢,只有疫情防控传来实质性利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信心问题。流动性纾困、需求刺激等政策固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疫情防控当是更为紧要的事项,即便防控措施可能对短期市场不利,也需果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