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2月09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9]

税务护航“走出去”:“一带一路”机遇下 西部之城国际化步伐正加速

 成都东南,一座形似“太阳神鸟”的机场已“展翅”。
  日前,天府国际机场,这一成都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物又有了新动向。被定位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该机场配套工程主体已正式完工。
  实际上,不仅是国际机场的建设,“国际化”正在这座西部大城发展的方方面面快速推进。
  从以“国际”和“世界”为前缀的“三城三都”目标,到对标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国际消费新高地、成为外国领事机构第三城……成都的视野,正从四川和西部,扩大至中国乃至世界。
  “太阳神鸟”飞向异国他乡的航程中,作为“企业”和“当地政府”之间的重要纽带,税务则成了必不可少的“护航机”。
 
 同行“护航机”:服务企业跨境投资
 
 今年,既是西部大开发2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6个年头。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无疑是西部开放的受益者。
  从2013年的6.5万亿元,到2018年的8.4万亿元,过去的5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高达5.3%,高出同期中国整体外贸增速1.9个百分点。乘此东风,成都也从昔日的内陆盆地、开放末梢,一跃成为如今的开放新前沿。
  企业的市场嗅觉最为灵敏。在这座西部大城“走出去”的过程中,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化能力的企业,也是“冲锋在前”的主力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成都的出口企业户数已达5026户,同比增幅17.2%。其中,生产企业2688户,外贸企业1951户,小规模纳税人等其他企业387户。
  然而在开放新机遇之下,跨境经营和投资,企业却也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企业“走出去”护航,税务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在国家层面,今年4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上,34个国家和地区的税务部门代表,已共同签署《“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谅解备忘录》,“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努力消除税收壁垒、促进经贸畅通,企业“走出去”的保障由此又多一重。
  对于各地而言,如何富有成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境外投资涉税的具体问题,助其提升境外税收风险防控能力,则成为“护航”的主要任务。为此,成都税务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一方面,是“铺路在前”。动身之前,成都首先让自己“心里有数”:建立境外被投资企业清册,全貌化展现本地区对外投资状况,摸清当前境外税收服务对象。到2018年,成都已形成299户“走出去”企业清册,之后也随时进行更新补充,数据更加动态准确。
  另一方面,是“全程陪跑”。成都税务不仅为许多“走出去”企业,配备了专属的“企业联络员”,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一带一路”提出6年以来,还坚持每年至少参办一次企业税收宣传座谈会,提供所得税申报、境外所得税款抵免、税收协定等相关政策宣传和申报辅导。
  得益于此,成都税务6年来已协助众多“走出去”企业,在东道国享受税收协定待遇10亿余元。仅今年1~11月,成都税务已出具的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多,预计帮助企业在东道国减免税额6.23亿元。
  有了如此“护航机”同行,成都企业“走出去”的步子,自然少了踌躇和忐忑。
 
 下好“先棋手”:出口退税“电子化”
 
 “铺好外面的路”是一方面,这让企业能更大胆地“向前迈”;但在成都税务看来,“做好里面的服务”同样重要,这将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对于身处盆地的成都而言,贯穿国际市场的通道,提升对外互联互通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则成为成都“向西”的重要载体。
  在刚刚落幕的“一带一路”商协会对话与合作年会上,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金旭就指出,成都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做得最好,做得最长”,他希望在“一带一路”大潮中,成都能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此情况下,成都国际铁路港也随之成为“走出去”企业的聚集地。
  “港区内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众多、对外支付业务频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企业的后顾之忧,该区域税务局积极推行“首违不罚”——具体而言,即对于初次违反合同备案和对外支付相关规定,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的,在税务机关发现前主动改正、或在责令限期改正期限内改正的,不予行政处罚。
  除此之外,当地还大力推行出口退税申报无纸化。到目前为止,成都国际铁路港内符合无纸化管理条件的出口企业,均已纳入无纸化管理。得益于此,企业“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全时的出口退税申报服务,办理退税时间大大缩减。
  而这,实际上也是成都整个税务系统努力的“一瞥”。今年,成都市税务局结合自贸区(成都片区)建设实际,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合力,打造出了“智慧成都税库·电子退税系统”。同时,成都还将出口退税电全程电子化办理作为“先手棋”,已在“全域”范围内实现“全程”电子化办理。
  截至今年10月,成都已办理出口退(免)税72亿元,同比增长28.26%;当地出口企业户数及退税额,均已占到四川全省的三分之二。
 
 当好“服务员”:精准问需让企业“轻装出发”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成都税务针对每个“走出去”企业的精准“作答”。
  在中国众多“走出去”的企业中,“大国工程”“大国工匠”的工程技术团队,无疑是“一带一路”沿线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成都作为大院大所的聚集地,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企业里,自然也少不了这些“智囊团”的身影。
  为了让类似企业能够“轻装出发”,成都税务有意识主动问需,根据其行业特性提供精准服务。从中铁八局、中铁二十三局,到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再到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税务“口碑榜”上,相关案例比比皆是。
  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就是例证之一。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水泥工程专业设计研究院之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国外业务如今已“集中于阿联酋、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加纳、沙特、埃及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走出国门虽然有了更多的机遇,但也产生了新的烦恼。与专注于国内业务的企业相比,“走出去”企业等待出口退税的周期,成了其加速资金周转的关键。
  “我们的业务主要是承包国内外水泥生产线的交钥匙工程,”该研究院的负责人说:“这也导致工程工期一般较长——两至三年甚至更长;单笔合同金额数额巨大——通常高达十多亿元人民币。”也因此,“加速”出口退税,成了企业翘首以盼的事。
  “电子退库”就精准戳中了类似企业的“痛点”。成都税务出口退税实现“电子化”后,从申报到退税款到账所需的周期,从10个工作日瞬间缩短一半。“这不仅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占用,缓解了资金压力,加速货物流、资金流的运转。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资金缺乏而引起的项目中断或违约,减少了向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等。”该负责人对此赞不绝口。
  另一个生动的案例,是曾不止一次登上过央视的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勘院)。
  这个已成立近70年的老牌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二次创业”,抓住机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随着企业“走出去”,当地税务局也自2015年,便把该企业纳入了“走出去”企业管理名单,只为更精准地对接企业的需求。
  成勘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后当地税务局更加频繁,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服务”:进行政策宣传和辅导,了解企业的境外投资和项目经营状况、境外所得抵免情况和跨境涉税诉求,专项辅导境外承包项目的境内、境外收入划分问题,以及“不分国不分项”综合抵免法的运用,并对成勘院取得境外子公司股息红利转增资本进行了税收风险提示和应对……
  这样的精准服务,化成了“真金白银”的成效反馈给企业。仅去年12月,在当地税务局的帮助下,成勘院就在印度尼西亚享受到了“设计和咨询服务费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800万元)收入全额免税,减免金额人民币275万余元”的红利。
  像这些企业一样,税务护航企业“走出去”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这也必将成为区域开放的有力支撑。如今,“一带一路”正逐步从愿景变为行动,成都“国际化路径”的历史机遇,已然来临。(黄名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