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12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8]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娴: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体系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 旭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伟大时代,整个市场都在呼唤能够真正贯彻高质量发展原则的上市公司,期待它们成为带动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当前,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近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在培育新动能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凸显。
  无论是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还是培育新动能,都需要上市公司努力练好“内功”,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一套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11月16日,在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8第七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众多知名经济学家、优秀上市公司的企业家代表、基金公司掌门人将齐聚成都,探讨如何推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建设。在本次论坛的一系列重磅嘉宾中,对上市公司有着深入研究的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娴无疑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位。届时,她将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治理准则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这一话题,发表主旨演讲。
 
 亲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第一线
 
 作为此次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的重磅受邀嘉宾,王娴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她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人行研究生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随后,她作为亲历者,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从出生到萌芽、再到茁壮成长的全过程。她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机构监管部、基金监管部等任职,具有丰富的一线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12月,王娴在硕士毕业论文《加强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立法管理》中,提出了“在证券市场兴起的初期,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证券经营机构是可行的,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就不宜再行使这一职能”的建议。4年之后,人民银行的证券经营机构监管职责正式划归中国证监会,王娴也亲历了这场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并从中国人民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调入证监会机构监管部,继续从事证券监管工作。
  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工作的同时,王娴也不乏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学术追求。她多次在母校讲课,并在多份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16年后,她出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并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一职。
 
 在股权结构基础上建立治理准则
 
 作为对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者,王娴对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谓如数家珍。
  她指出,自1992年坎特伯雷发布了关于公司治理的报告后,全球才真正兴起了公司治理的浪潮,至今也不到30年时间,可以说,公司治理才刚刚起步,而中国关于公司治理的历程更短。
  对于公司治理的本质,她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代理人的问题。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永远不可能希望管家像主人一样尽心尽力管好主人的事情。
  针对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应建立怎样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王娴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英美等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国有控股或者家族控股的公司比例较大。而这种不同于西方的股权结构,应当建立怎样与之相适应的治理原则?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又该如何得到公平保护?这都是很具挑战性的问题。
  2015年,中国正式成为《G20/OECD公司治理原则2015》的倡导国和支持国。王娴认为,我国积极落实准则,构建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公司治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凸显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决心和积极履行国际准则的大国风范。
  王娴表示,公司是每个经济体中最重要的经济组织和创新主体,是价值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完善的公司治理不仅可以促进微观主体经营业绩的提高和股东利益的保护,而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