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11月1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每经热评丨新国标拟划定5秒加速红线 汽车行业竞争不比速度比安全

每经评论员 裴健如
 当“百公里加速5秒内”成为部分车企乐于炫耀的技术时,一纸征求意见稿或将为这场非理性竞赛按下暂停键。
 11月12日,由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在“超速报警和限速功能”技术指标中拟新增两项要求: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要求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在静止、蠕行时能检测,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
 近年来,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转型浪潮中,“数字内卷”愈演愈烈,百公里加速时间成为部分车企最热衷炒作的核心指标,2秒级、3秒级的加速数据频频出现。
 究其原因,在燃油车市场,百公里加速时间是很重要的动力参考指标,能够反映出车辆的加速能力和动力系统性能,也是豪华燃油车的主要溢价来源之一。而在电动车时代,受益于电机技术特性,传统燃油车需要复杂机械结构和巨额成本才能提升的加速性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车企通过宣传这一指标,能够展示其技术实力,提升品牌技术形象。
 然而,正如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教授所言,追求极致的加速能力固然能彰显车企在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的技术高度,但这种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日常出行的实际需求,演变为一种“技术冗余”,其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品牌竞争与市场营销层面。
 毕竟,日常交通更需要安全与舒适,与赛场需要的速度与激情有根本不同。当技术突破演变为营销噱头,性能参数的攀比就逐渐偏离了正轨。
 一方面,加速性能可量化、易传播,能快速制造话题热度;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对“快即高级”的认知误区,更让部分车企找到了流量密码。
 但喧嚣背后是供需错位和高安全隐患。城市道路限速普遍在每小时60公里至120公里,对于普通车主而言,这些被过度渲染的加速性能,不仅日常使用率不足,更可能因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指出,近年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启动加速失控事故多发,多是由于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的驾驶准备和操控能力不足。
 另据统计,目前驾校教练车和大多数燃油乘用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普遍大于5秒,新老司机对于这种加速度更为适应,不易误操作。
 因此,征求意见稿拟划定的5秒安全红线,不仅是对技术参数的调整,更是对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校准,引导创新走向更有价值的方向,即重申行业竞争“安全第一”理念。当部分车企沉迷于“加速神话”时,普通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可靠的“安全冗余”,而非华而不实的性能参数堆砌。
 需要指出,新规并未剥夺驾驶者的选择权,而是通过默认设置提供一道“安全缓冲”。驾驶者仍可在需要时切换至更高性能模式,这样既保障了特殊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又守住了日常出行的安全底线。
 当“默认加速不小于5秒”成为硬性要求,新规将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洗牌。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时代,车企的竞争焦点将从“谁更快”转向“谁更安全”“谁更可靠”。这种转变,正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理性的必经之路,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监管,保障安全、规范市场、提升用户体验,重构产业竞争格局,让真正聚焦用户需求的企业脱颖而出。
 汽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安全是“1”,其他所有性能都是跟随其后的“0”。在新规的引导下,未来,极端场景下的安全保障能力、复杂路况的风险预判能力,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服务能力,将成为车企比拼的核心。唯有筑牢产业发展的安全根基,中国汽车产业才能摆脱“参数内卷”的桎梏,真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