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2月31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3]

这座“中国民营经济摇篮”,如何攻略“智造高地”?

随着越来越多城市意识到“抓园区就是抓产业”,一场以园区重塑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大幕正在全国拉开。
  一个亮点出现在以“中国民营经济摇篮”闻名的成都新津区。近段时间,“升级”后的新津经开区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外界视野当中。
  新津如何破局?问题的答案潜藏在新津实施“工业强区”一号工程、打造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引领区和全市工业重镇的一系列谋篇布局中。
  在成都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的当下,新津将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就在几天前,新津党政代表团马不停蹄前往苏州、广州等东部城市学习产业园区运营管理经验,并探索与之建立长效联系协作机制,为新津经开区的新一轮升级发展提供模式参考和智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2024年,新津坚持把工业强区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区之力“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动力焕新。在新津“3+2+N”的现代产业体系构架中,绿色食品、新能源、轨道交通三大主导产业均突破百亿级别,新型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亦形成了新增长点。
  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图景正在新津生动呈现。
 
 载体提能 新津经开区剑指“千亿园区”
 
 上个月,神州通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将西南区域总部落户新津天府创智湾。如其执行总裁夏蒙所说,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产品+云服务综合IT服务商,其将在上海、北京之外的首家投资基金注册于新津,以助力当地中小微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并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
  天府创智湾是新津经开区“一区多片”中智能装备片区的重要“园中园”。截至11月中旬,天府创智湾迎来17家企业入驻,累计60余家企业落户,其中包括成都向己科技有限公司、神州通誉软件(成都)有限公司、四川智天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信文喆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汉裕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数字化企业,占比近一半。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新津经开区重塑载体、提升能级,新津产业正在扣动新一轮发展的“扳机”。
  学界认为,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推动经济开发区的优化提能,将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蓄势提供重要的载体支撑。对于成都而言,“优化整合”正是发挥开发区支撑带动效应的第一步。
  前身为四川新津工业园区的新津经开区面积为2.29平方公里,已难以满足新津当下产业快速集聚发展实际所需。经过此次调位扩区、优化整合后,新津经开区总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除上述智能装备片区之外,还包括绿色食品片区、新型材料片区和科技服务片区。
  这一步堪称“妙棋”。新津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经开区调整后,各类产业资源更加集中地向园区涌入,一种全区聚力产业发展的氛围也迅速形成。一个细节是,全区重点企业的企业家均进入一个微信群聊中,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及时发送产业资讯和市场信息,数百家企业也踊跃分享各类项目进展、获得荣誉、技术突破等“捷报”,一种“奋勇争先”的产业发展态势得以充分映射出来。
  而在新的园区架构下,新津连点成线、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既基础坚实又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格局也呼之欲出。
  比如,新津经开区智能装备片区围绕新能源、轨道交通、智能智造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将与科技服务片区联动发展,通过筑强科技创新、智改数转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为引领园区未来工业增量空间拓展的核心区域;新型材料片区则围绕智能装备片区的新能源、轨道交通靶向拓展新业务,建设新材料研发、中试及生产基地,成为新津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延伸方向,为延链补链强链提供有力支撑。
 
 立园满园 三大百亿产业引领转型升级
 
 而在园区调整背后,新津产业已然踏上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作为新津三大主导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产值预计超170亿元,产值继续稳居成都全市第一,新能源和轨道交通两个产业更是双双迈上百亿产业台阶,由此,由三大百亿产业集群“领头”拉动整体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成型,“立园满园”的显示度也越来越突出。
  正如“飞轮效应”所揭示的那样,静止的飞轮需要费力才能转起来,但随后,不断累积的重力和冲力将使其越转越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津三大主导产业正迈过飞轮“临界点”,不断发挥出产业增长的乘数效应,发展新势能愈发强劲。
  8月,一场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发展大会在新津举行。在此之前,包括新津时代、格力钛新能源、中材科技、众信通用等30余家链主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构成形成了新津新能源产业的基础底座,同时也成为这场供应链发展大会的主角——基于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链式反应”,他们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签下订单、开拓市场。
  当天,会议不仅达成了超30亿元合作协议,作为协议签订方之一的方鑫冷轧,还吸引了多家光伏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前来“抱团”发展。
  新津也有意放大此种“链式招商”的效应。会上,新津发布了企业供需平台及产品、需求两张清单,借力当地数智服务平台“津津通”,重点围绕三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供需精准、智能匹配机制,帮助企业找产品、找订单,也推动产业链的完善优化。桃李面包就是享受到平台福利之一的企业代表,产品上线后,很快就在园区斩获了30万元的订单。
  多重力量推动下,今年,新津迎来了产业项目的“爆发式”发展,不仅落地了中粮生化二期、北京星箭传感器制造基地、川能投储能电站等高能级产业化项目,还迎来了沈师傅、华润怡宝二期、至臻光学等项目竣工投产,中弘景光伏等项目亦加快建设。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增量”的基础上,新津制造业还实现了“提质”。向高效能、高附加值发展,愈加成为新津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
  作为宁德时代在新津投产3年的项目,新津时代早在2022年就一跃成为当年新津产值贡献最大的企业,并在2023年获评成为新津首家、成都市第3家零碳工厂。去年,面对产品单价下降的不利因素,新津时代通过产线改造等方式,仍然实现了稳产增产,产能实现大幅提升。
  方鑫冷轧也遇到了类似的成长“转折点”。面对明显增长的订单,其启动第三条生产线,而订单对传统生产线承载能力的新要求,进一步使其换新设备升级“数智”生产线,推动公司年产值突破20亿元,较去年提升30%以上。
 
 服务增效 提升“中国民营经济摇篮”IP效应
 
 一面是迎来新面貌的产业园区,一面是迈上新台阶的产业经济,如何通过二者的互相赋能,推动园区“立园满园”、实现产业新一轮“飞跃”?新津的做法是,通过“服务增效”,实现园区和产业的“同频共振”。
  一个重点被放在园区放权赋能上。据新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津正在完善园区企业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建立减负、放权、赋能“三张清单”,依法规范下沉80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完善落实“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入企检查报备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目前,经信、科协、工商联等部门已经正式入驻园区办公,服务变“企业跑”为“部门上门”。
  更有想象空间的是,新津正在搭建一套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的“工业强区体制机制”。其中,包含“一条产业链、一名首席顾问、一批链主企业、一套扶持政策”的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机制,将对产业发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支持;而“新赛道主动发现、前瞻遴选、跟踪评估机制”,则将为新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机制保障。
  今年7月,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万储氢瓶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可研评审会通过评审,向正式实施再迈出一步。该项目计划投资约5亿元,加上原有项目产能,其成都公司将一跃成为亚太区域最大的储氢瓶单体制造工厂。
  回顾过去,中材科技原本是一家从事天然气瓶生产的企业,正是在新津的政策支持下,成功转型到氢气瓶赛道,并与中车长客、格力钛新能源等多家新津企业实现产业合作、串珠成链。今年10月,中材科技也入围了四川2024年制造业单项冠军拟推荐名单,成为9家企业之一。
  中德铝业同样在新津帮助下“闯入”全新赛道。作为一家传统门窗型材企业,其一度面临从建筑铝材向工业铝材转型的难题。新津区政府主动作为,帮助其链接路桥产业资源,并推动其开发出用于桥梁伸缩缝的异型铝合金型材。
  眼下,新津还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以“绣花功夫”精准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当下,新津区正推行助企专员“一对一”服务模式,常态收集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能源、土地等方面的问题诉求,由服务专员牵头协调解决,做到“一跟到底、一包到底”。同时优化完善园区“津津通”线上服务平台功能,打造全区企业线上服务总入口,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新津还推行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全过程保姆式、陪伴式服务,每个环节服务前置、压缩办理时间,做到“签约可拿地、拿地即开工”“完工即验收、验收即发证”,实现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完善了“政策找企业”政策体系,健全政策制定、发布、审核、兑付和效用评估机制,提升政策服务精准度、“免申即享”覆盖面、“易申快享”直达率。
  随着新津“立园满园”的号角吹响,这个以产业为导向的城市IP正再度焕发出“智造高地”的新光彩。 文/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