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1月25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7]

ESG视角下,个人投资推动未来能源转型

每经特约评论员 邓洁琳 施懿宸
  近日,第29届气候变化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本次大会的愿景是“增强雄心并促进行动”。11月15日是“能源主题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新能源可靠替代促进全球碳中和报告》,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进程性推进提供参考。能源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迈进更是我国“双碳”目标达成、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
  据央视报道,75年间,我国从成立之初工业和生活用电严重短缺,到现今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均为世界第一大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在提出之初便多与环境、气候变化绑定,但在经济逆全球化、供应链重组的当下,自然资源、能源属性的变革或有更多要素的参与和体现,是按下全面经济、社会和科技革命重启键的时刻。围绕“投资建设人人宜居的地球”,个人投资者也正在参与到气候变化进程特别是能源转型的行动中来。
 
 能源转型催生新能源投资高涨
 
 《巴黎协定》是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其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我国“2030碳达峰2050碳中和”“双碳”目标承诺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均以《巴黎协定》为依据制定并细化阶段性行动。
  依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3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预测,为实现《巴黎协定》1.5℃情景,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需要增加三倍以上,占一次能源供应的77%。
  而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86%。无论是出于长期经济增长规划、保障社会民生安全,抑或是大国责任担当,我国围绕能源改革的低碳经济转型、提升气候风险韧性迫在眉睫。走过75年由“黑”变“绿”的能源变迁,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各经济部门、经济结构的“向绿”行进。
  用电量是经济数据的晴雨表。截至2023年统计,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持续提升,绿电的参与也让生产生活有了更为环保的源头;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行业用电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南方五省区充换电服务业、风能原动设备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等用电量约45%~70%增长,体现出我国新能源转型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全球新能源投资持续创新高,但要在2050年实现1.5℃目标,累计需投资150万亿美元,平均年投入需超过5万亿美元。长期投资差距仍亟须调动各社会资本进驻支持此项全球命运共同体事务,个人也可通过投资的方式主动参与到经济社会的转型进程中。
 
 ESG框架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前几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年度的《排放差距报告》,还在讨论我们是否能实现《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是否还存在机会窗口;2023年的年度报告开始讨论,我们的控温目标在持续“打破纪录(Broken Record)”,实现《巴黎协定》的窗口期越来越窄;2024年,最新报告主题则转入“停止空谈(No more hot air……Please!)”。
  在最新报告中,新能源的应用试图从解决能源贫困(Energy Poverty)的角度,助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
  “能源贫困”通常指没有足够的能源来改变生活(当前全球仍有8亿人还未用上电),以及在全球能源危机下无法负担高额能源使用导致的贫困情况。如前所述,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而全球能源碳排放存在收入群体间的不平等分布。高收入国家加速能源转型,支持贫困地区基本能源需求,是平衡中低收入国家减排压力、稳定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沟通框架,在宏观层面关于提高能源贫困韧性和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可粗略划分如下:
  从重振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角度看,依据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按照1.5℃情景测算,2023~2050期间年平均就业率将比当下能源情景(PES)高出1.7%;可再生能源部门就业岗位到2050年可比2021年增加两倍,约4000万个。
 
 新能源投资本质是聚焦无形资产
 
 新能源在券商行研报告中,多见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新能源投资常指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填补发展缺口,支持新能源发展背后的产业链集群、利益相关的公司和项目开发。
  个人投资者的新能源投资,需要在关注企业基本面之外,看见更多企业ESG报告、ESG行业分析中重点强调的“产业链”相关信息,包括企业在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发展、政策驱动等更具长期投资视角下的举措。
  同时,在进行新能源投资的过程中,除关注建设项目背后关联公司可能的增长性之外,还需关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及链路过程中的局限性、机会点。
  我国长期积极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装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但存储和消纳却一直是行业顽疾。因配套的储能设备发展和配套电网输送建设问题,部分省份出现大量风能、光能浪费的情况,曾出现部分参建企业面临无法回收资本投入等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9月13日《能源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中已将新能源开发利用内容、电源电网协同建设、储能等列入,正在征求意见中。
  而从经济学视角观察,新能源投资本质是聚焦藏于产业链中的专利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如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中,明确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新型电力系统需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智慧融合是基础保障,共同构建起新型电力系统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其中每个环节均需要专业人才支持和技术的突破。
 
 ESG视角关注高成长性和长期竞争力
 
 正如2024年三大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ESG为引导的高质量发展已从央企向全面资本市场推进。
  2024年8月25日证监会明确“支持并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股市”,除表明对A股市场的支持,此处中长期投资资金的期限也是“耐心资本”的体现。
  从投资思维来看,我们可基于芒格的“格栅思维框架”,建立起“历史思维、周期思维、长期主义思维、网格思维、心理学思维、价值思维和需求思维”,客观冷静地跳脱出当下的资本市场焦虑,从价值角度发现能够带来长期生产要素增值带来的分红型而非交易型投资机会。新能源投资,可考虑重点了解产业发展规划和所处位点,自然资源优势与开发情况,能源转型类型与项目建设所处阶段,不同环节的技术诉求等。
  从ESG视角讨论,相较于财务报表的数字定论,投资者更能从ESG行动中看见企业过程细节。其中包含但不限于公司战略和承诺的执行、管理流程和效率、专业人才的预先储备、在研技术、供应商管理和筛选等具有更高成长性和长期竞争力的要素。
  投资者一是可通过ESG报告更为深入了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内容;二是可类似行研报告了解行业专业性内容;三是从标的公司对ESG的行动,明确其对利益相关方诉求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四是以ESG评级为补充,看其在所处行业中的综合表现;五是从ESG供应链管理角度,从ESG优质企业追溯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构建强ESG投资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诸如基金等主题和ESG概念产品时,可留意其投资组合变动情况,用ESG概念筛选投资产品,其调整行动不仅可体现其专业素养和尽职管理职业操守,同时也可防范投资主题漂移的“漂绿”可能。
  (作者邓洁琳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施懿宸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