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答每经问: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7月4日,中国气象局举行7月新闻发布会,介绍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并预测7月气候趋势,同时对《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进行解读。
今年6月,全国平均气温21.0℃,较常年同期偏高0.7℃,河北、山东、西藏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1.9%,整体呈现北旱南涝。
近年来,全球持续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且影响范围更大。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总降水量,变率增大,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30年,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国范围内呈现一致性的增加趋势,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增加幅度将超过10%。
极端天气未来的趋势如何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重。1961~2023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中国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低温事件总体减少;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特征?未来的趋势如何?
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的提问,袁佳双介绍,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长序列气候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显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延长,例如2022年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干旱和2023年6月中下旬至7月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对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人体健康等领域均造成显著影响。
伴随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所增强。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发生破纪录的特大暴雨,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山洪滑坡等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从极端事件的长期变化看,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全国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每10年增加4.1%。
袁佳双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排放情景越高,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越多、强度越强、风险越大。
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其中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增幅最大;中国区域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加7~15天。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到本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
此外,袁佳双介绍,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总降水量,变率增大,降水更趋于极端化。
南方多地为何持续强降雨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强降雨持续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认为,当前正是主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汛期,由于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少变,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南季风偏强水汽输送充沛,导致南方雨带稳定少动且降雨强度大,降雨区域重叠明显。
6月17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及广西、贵州等地持续强降雨天气,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400~600毫米,安徽黄山(1117毫米)、浙江杭州(921毫米)、广西桂林(940毫米)和柳州(932毫米)等地超过900毫米;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6月历史极值。浙西北、皖东南、鄂东南等地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3倍。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未来10天,四川盆地至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等地持续阴雨,部分地区大雨以上降雨日数有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