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7月22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2]

邓聿文:经济数据是否泄密应提请司法调查

◆邓聿文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在发布前9天被英国路透社准确预测,此事在网络上激起很大反响。国家统计局称自己并未泄密,路透社则强调,有关数据在正式发布前就已传开了。(7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
  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现在看来,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路透社采访的专家的研究结果,恰好与后来官方数据相同,而路透社发布消息时冠以 “官方消息人士”之名,以增加可信度;二是的确有人预先得知官方数据,并予以泄露。该专家本人和多数网民,倾向于后一种看法。
  现在既然把这个问题挑出来了,我们应加以重视。统计局每个月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表面看是一些枯燥的数字,但其实与每个人,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市场动向,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股市上,不管采取什么渠道,谁能预知这些数据,谁就能提前采取行动,规避风险或谋取利益。正是基于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的敏感性和重要性,5月1日实施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规定,它们属于信息公开的范围,但必须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而“官方消息人士透露”这种方式显然不合规定。
  鉴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艰难以及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不易,多年来,我们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促进政府公开信息上。对因公开方式不当导致失密、泄密而损害国家安全和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条例虽然也有规定,但并未有具体的处罚标准。
  要最大程度地减少那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公众利益的敏感数据泄密,除了加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专家学者的保密意识外,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公开方式不当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受损的情况,应严肃处理。未来在修改条例或制定信息公开法时,应该增加这方面内容,并制定具体的处罚标准,包括建立违规公开信息的举报制度。
  总之,我们既要重视民众的信息获得,也不能对违规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放任不管。无论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是否存在泄密的问题,有关部门都应对此进行调查,必要时还应提请司法界入。这也是保护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