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宋卓:以“基础+特色+生态”服务体系破局商业银行与投行业务转型
每经记者 潘婷 每经编辑 董兴生
2025年上半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2%,较年初下降10个基点。多家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业务经营出现营收负增长、利润下滑等现象,依赖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与资本抵补能力持续减弱,转型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业务破局是关键。据了解,平安银行聚焦上市公司客群,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业务结构,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近日,平安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宋卓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围绕银行业务转型的核心逻辑、投行业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服务上市公司客群的实践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揭示了平安银行以“基础+特色+生态”服务体系实现从单一企业服务到产业链延伸的转型思路。
客群转型聚焦上市公司
“过去,部分银行对城投、地产等领域依赖度较高,但随着行业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城投、地产等行业信用风险和经营压力逐渐暴露,加速商业银行拓展延伸更具成长性和稳定性的产业类客户,尤其是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等优质产业类客户群体。”宋卓指出。
“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在营收和利润方面的增速显著高于其他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宋卓坦言,商业银行做好上市公司等优质客群服务,不仅符合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更是银行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实现效益提升的重要路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于这一判断,平安银行创新推出“商行+投行+投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构建与企业成长同频共振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实现对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的覆盖。通过在总行层面设立专项工作组机制,打破传统部门壁垒,构建了多部门协同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整合投资银行、交易银行、跨境金融、结算与现金管理、私人银行等多条线专业力量,形成“总行统筹+分行落地”的高效协同网络。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上市公司新增客户数较年初增长6%;资产规模稳步提升,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1%,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0%,存贷业务实现协同增长,印证了聚焦上市公司客群的战略价值。
投行产品体系回归本源
在资管新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发生根本性重塑。资管新规实施前,银行理财资金运作模式相对灵活,业务范围涵盖股权、债权、一二级市场等多种资产类别。然而,随着资管新规正式落地与全面实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生根本性重塑。新规明确要求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运作、限制期限错配和非标资产投资,并推行净值化管理。
“这些措施使得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面临转型,不能再通过理财资金开展跨市场、跨品种业务拓展。”宋卓表示,银行投行业务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冲击,业务范围明显收窄,亟需向银行“表内”和“标品”业务转型。
不过,这种转型也存在很多问题。宋卓指出:“表内贷款普遍面临收益偏低、同业竞争白热化及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在服务优质客户和面对同业竞争时,商业银行往往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缺乏有效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和综合服务能力,难以构建核心竞争优势,从而制约了投行业务的可持续增长。”
为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平安银行推动投行产品体系回归本源,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依托差异化竞争策略,系统性打造专业化投行产品矩阵。以并购贷款业务为例,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景下,并购重组市场活力显著提升,并购贷款已成为银行投行业务新的增长引擎。自2020年起,平安银行将并购金融作为对公业务战略重点之一,持续深化布局,并购贷款余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近30%。
不断夯实风险抵补能力
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中,授信审批依赖土地信用和政府信用背书。然而,随着房地产价格持续波动,相关资产的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减弱。同时,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城投类企业的借款意愿或偿债能力也持续承压。平安银行通过转变风险理念,将重心转向行业研究和价值深挖,借助“商行+投行”的协同思维,提升经营业绩,不断夯实风险抵补能力。
具体来看,平安银行的风控理念转型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加强对细分行业内在价值的深度挖掘;二是发挥综合金融优势,通过深化“商行+投行+投资”的综合金融模式,与内外部投资机构合作,借助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的专业研判能力,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这种模式既能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又能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深度绑定客户,从而提升整体经营业绩。”宋卓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与持续收窄的息差环境,银行业的转型已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客群到产品、从理念到能力的全方位发展转型,为平安银行在复杂市场中开辟出差异化发展路径,为商业银行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