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题“五篇大文章”,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成都银行荣膺金鼎奖“年度特色金融特别奖”
11月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5金融发展年会”在北京盛大举行。本届年会以“韧变·突围 智启新章”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银行保险业在复杂环境下的韧性发展与转型路径。
本次大会上,第十六届金融金鼎奖评选结果同步揭晓。成都银行凭借在特色金融领域的卓越实践与创新成果,一举获得金鼎奖重磅奖项——“年度特色金融特别奖”。这一殊荣不仅体现了业界对该行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深耕区域、服务实体成效的高度认可。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金融机构,成都银行始终秉持“与时代共脉搏、与区域共生长、与民生共温度”的发展理念,不但成为西部首家突破万亿元资产的城商行,更以稳健的经营质效持续领跑行业。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资产规模已达1.38万亿元,资产质量稳居银行业第一梯队,风险抵御能力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深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构建起穿越周期的内生力量。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成都银行凭借对区域经济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将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战略要求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区域实践。通过构建可识别、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与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精准化的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服务国家战略、助推产业升级、保障民生福祉中持续创造金融价值。
实做科技 做实科技,打造科技金融“四专模式”
立于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浪潮之巅,成都银行躬身入局,以先行者之姿,系统性地构建了科技金融服务的“成都银行方案”。
长期以来,成都银行秉持“实做科技、做实科技”的发展理念,持续打造服务科创企业的特色高地。早在2009年,便率先设立全国首批科技专营支行,逐步构建起以“专营机构+专业团队+专项授信+专属产品”为核心的“四专”服务体系,精准赋能科技创新企业。截至2024年末,其科技支行所服务的企业客户中,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占比已超过90%。
为精准匹配科技企业全周期金融需求,成都银行创新推出“成长贷”“科创贷”“积分贷”“股债通”“科企贷”等18款科技金融产品,构建了涵盖政银担合作、银税互动、供应链金融及场景化金融的四大产品系列,并以专业化科技金融团队以及“前中后台”高效协同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流程金融支持。过去一年,全行累计走访超3000家科技型企业,确保金融资源精准触达科技创新一线。
为实现有据可依、精准施策,成都银行还聚焦成都产业建圈强链战略,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16条重点产业链系统绘制产业链图谱,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高研发、前期盈利弱”等特点,定制专属评价模型,实现超万户上市、上榜、上链企业生态画像,并梳理形成企业发展“痛点、痒点、风控点”三张清单,持续优化评估体系。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行对成都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已突破80%。
不止于金融赋能,成都银行更在积极助力拓展科技企业的成长边界。2025年10月,该行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发布一系列场景创新项目,为科技企业搭建起技术与产品的“试验场”与“首秀台”,助力科技成果加速市场验证与推广应用。
三位一体 精准支持,用绿色金融点亮公园城市
10月30日,成都市公交集团新一批280辆新型纯电公交车正式列装投运,成为城市绿色发展中又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成都公共交通体系向“绿”而行的转型路上,涌动着成都银行的金融支持。作为成都公交集团最大的合作银行,截至2024年末,该行已为成都公交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提供超80亿元信贷支持,全力护航从新能源车辆采购到绿色公共交通系统运营各环节,助力成都这座公园城市向更低碳、更可持续的未来稳步前行。
近年来,聚焦绿色产业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价值转化等重点领域,成都银行创新构建了“绿色融资+科技赋能+生态协同”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精准支持了一批绿色低碳企业成长壮大。截至2024年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497.71亿元,较上年增长逾90亿元,增幅22.87%,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省法人银行首位。
此外,成都银行还成功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成为四川省首家实现此类突破的地方法人银行,截至2024年末,债券募集资金精准支持了53个绿色项目,为区域绿色转型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该行也在积极探索投资类业务支持绿色发展等重要领域的模式与途径。去年累计承销绿色债券9.9亿元,并创新“绿色债券+”投资模式,参与绿色债券基金投资,并落地首笔碳减排优惠贷款,联合四川环交所建立碳账户体系,为200余家客户提供碳资产管理服务,持续深化产品与服务创新。
聚链成网 高效敏捷,以强组织做深做透普惠金融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潮中,成都银行凭借独特的战略视野与扎实的基层实践,精心构建“园区+金融+场景”的立体服务生态,持续完善“政银类+场景化+供应链”的特色信贷产品体系,着力打造“强组织+快审批+优服务”的高效组织模式,将普惠金融打造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小微企业的生长根脉。
在园区内,成都银行以企业发展“合伙人”的定位,深入开展“三访三问三送”活动,组织“金融顾问”常态化走访,2024年累计对接超1万家企业,从被动等候转为主动赋能。
直面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痛点,该行打造了政银类、场景化、供应链三大产品体系。以“壮大贷”为代表的14个政银合作产品、以“惠成信”为代表的2个供应链金融产品以及以“惠抵贷”为代表的5个场景化金融产品,构建起“秒级响应、智能审批”的极速体验。
为了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成都银行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打造“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的全链条服务生态。截至2024年末,累计为省内200余家优质核心企业提供授信超150亿元,支持了链上超5000家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增速领跑全行,生态协同的倍增效应日益凸显。
同时,成都银行确立了“一视同仁”的公平授信机制,面向民营企业大力实施“首贷扩面、增量提质、成本优化”三大工程,去年普惠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3%,通过“费用清单公示+补贴联动”机制全年让利规模超900万元,不但有效提升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也切实减轻了企业的综合融资负担。
全龄守护 全链服务,“市民银行”的养老金融答卷
面对“银发浪潮”这一时代课题,成都银行系统化推进养老金融服务,致力于打造区域特色养老金融品牌。这既是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民生愿景的金融作答,更是对“市民银行”这一价值定位的生动注脚与内涵深化。
成都银行建立健全了老年客户“优先、优惠、优待”制度,各网点持续完善爱心窗口、现金柜台服务,并提供智能机具“一对一”指导。针对行动不便等特殊客户,畅通助老绿色通道,2024年累计提供上门服务645笔、远程视频服务196笔,切实解决老年客户“出门难、办事难”问题。
在服务设施方面,该行各网点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宜宾翠屏支行、德阳分行营业部等5家网点纷纷获评“四川省老年人支付服务示范网点”。同时,持续推进数字适老改造,迭代手机银行老年版,在原有大字体、四川话语音等功能基础上,新增一键拨号咨询、电话快速接入人工客服等服务,有效缓解老年客户线上操作难题。
此外,成都银行还在账户开立、产品配套、服务权益等方面优化全链条服务,推动网点服务向社区延伸,强化老年客群泛金融服务适配,有效推动了全行零售业务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个人存款规模超过5078亿元,较年初增长15.84%,个人存款在总存款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1.64%,彰显出其“市民银行”定位与特色化养老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
智慧底座 赋能全局,在场景中放大数字金融价值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成都银行围绕“大零售、数字化、精细化”三大战略方向,将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以数字实践赋能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走出了一条特色化数字金融发展之路。
数字化转型,需要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此,成都银行坚持对标行业先进,系统性打造了赋能全局的“5+2”中台体系,包括“网络金融平台”“1+4零售中台”“对公中台”“会计运营中台”和“风险管理中台”五大业务中台,以及“数据中台”和“智能中台”两大技术中台,将强大的“数字引擎”应用于多个业务领域。目前,全行已建成应用系统160余套、各类工具及服务40余个,为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高效、稳定的科技支撑。
技术唯有融入场景、赋能业务,方能创造价值。成都银行积极运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对公领域,推出票据“秒贴宝”,升级供应链金融产品“惠成信”;在普惠领域,优化“惠税贷”“惠抵贷”等生产经营性贷款产品。同时,大力发展远程视频、智能外呼、互联网贷款等数字化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大零售“1+4”体系与集团财资服务能力,实现了代销理财、教师专区等关键产品与新业务的线上化办理。
随着产品功能的持续丰富与交易体验的不断优化,成都银行电子银行的客户黏性与价值创造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该行个人电子银行客户规模已突破634万户,覆盖超过58%的零售客户;手机银行月活跃客户规模达到139万户,实现三年翻番;财资管理系统亦稳健发展,服务企业客户超2000户,数字化赋能成效显著。
展望未来,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继续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特色金融行动为引领,将更多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转型、普惠发展和数字赋能等重点领域,致力于以更快响应速度、更优服务体验、更精准资源匹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为城市发展能级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文/金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