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式立体车库曾是闹市停车神器,如今近半数在“积灰”
有上市公司相关业务收入减半,未来立体车库如何破局?
每经记者 吴泽鹏 王晶 每经编辑 文多
在两米宽的机械式立体车库(以下简称机械车库或立体车库)面前,有着十余年驾龄的王力费劲地操纵着他那部1.96米宽的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怎么看都像一名新手。前后腾挪、左右移动、调整车尾……一番挣扎后,王力还是放弃了把车停上机械车库的计划。为了避免轮毂被剐蹭,他决定寻找下一个停车场,哪怕为此要多走上一段路。
王力的这段停车插曲,也是当下不少车主的困扰——开车容易停车难,机械车位停起来“比考驾照还难”。
过去多年,我国城市用地紧缺,而普通的平面停车场占地面积大,用地成本高,在用地集约化的背景下,机械式停车设备优势明显。这种立体式车库曾被寄望为缓解车位紧张的“灵丹妙药”,国家层面也制定了大量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但设计缺陷、存取耗时导致的不良体验感,让机械车库陷入尴尬。记者在广州、深圳的多个机械车库内发现,与平面车位被停满的情况相比,这些机械车库内很容易找到空位。在广州的一些核心商业地段,一个平面车位月租费为1800元,而一个机械车库车位只需1200元。
资本市场上,机械车库的故事已开始讲不动了。五洋自控(SZ300420,股价4.41元,市值49.23亿元)的立体车库及安装服务收入由2020年的超10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5.5亿元,三浦股份(NQ838357)的机械车库相关销售收入在2022年约为1.6亿元,2024年则降至8127万元。
立体车库沦为“鸡肋”,有公司相关业务收入减半
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下午4点,广州大道某公共停车场内,地面车位已停满,但4层的机械车库却仍有大量空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粗略统计,合计39个车位上零散停着不足15辆车。
停车难几乎成了全国城市居民的共同烦恼,一度被视为“解题利器”“闹市停车神器”的机械车库,现实表现却并不理想。上述停车场并非个例,记者在广州、深圳两地核心商圈的多个机械车库里看到,当平面车位已经停满时,在机械车库中却很容易找到空位。
广州金穗路一机械车库管理员透露的两个细节颇为有趣。
“有得选时,(司机)都会选地面车位,没办法了才进机械车库。”据上述金穗路一机械车库管理员介绍,其所在车库地处闹市,地面车位月租费用是1800元,机械车库车位月租费用是1200元。
有研报显示,截至2025年初,全国已建成机械车库超1.2万个,提供车位逾千万个,但实际使用率不足62%,部分区域空置率高达45%。机械车库“积灰”,资本市场上,有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挂牌公司,日子似乎也不好过。
有“中国立体车库第一股”之称的三浦股份,业务主要围绕机械停车设备进行。除了机械停车设备、智慧停车设备的销售及租赁外,公司还通过维修保养服务、路边智慧停车业务实现收入。
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三浦股份收入出现连续下滑,这三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80亿元、1.34亿元和1.2亿元。若只看立体车库的数据,记者发现,三浦股份在2022年至2024年分别实现收入1.60亿元、1.14亿元和8127.16万元。
与三浦股份不同,上市公司五洋自控的产品线更丰富,在机械车库领域,其销售规模也比三浦股份大得多。Choice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五洋自控的营业收入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从2020年起五洋自控相关立体车库业务收入进入下滑通道,当年营业总收入16.3亿元,至2024年下滑到10.1亿元。记者查询发现,2020年至2024年,五洋自控的立体车库及安装服务收入分别为10.04亿元、7.92亿元、7.88亿元、7.72亿元和5.53亿元。
相 比 起 来 ,东 杰 智 能(SZ300486,股价22.10元,市值100.74亿元)的立体车库相关业务体量不大。2024年年报显示,东杰智能的智能立体停车系统收入为406.24万元,同比增加44.29%,但仅占营业收入的0.5%。
和前述两家企业一样,东杰智能的智能立体停车系统业务收入已经历了一轮下滑:2021年,东杰智能该业务营收为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57%;2022年降至7761.41万元,占比6.79%;2023年进一步萎缩至281.54万元,占比仅0.32%。
与高峰期相比,上述三家企业2024年的立体车库收入已明显下滑,幅度上少则接近减半,多则只剩“零头”。
记者曾就立体车库业务尝试采访上述三家企业,但均未能得到详细回复。“我们暂时不太想接受采访。”三浦股份相关人士说道。
存取耗时、需运营维护……立体车库不只被司机吐槽
机械车库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多层铁板、链条与轨道组成的机械结构,借助升降、横移技术,将平面停车扩展为立体停车,由此大幅提升空间利用率。但实际使用中,旨在提供更多车位的设备,为何又成了司机吐槽的对象?
首先是传统的机械车库车位尺寸过小。“最多也就2米左右,现在的车有几部能停进去?别说SUV了,新能源车动不动就2米车宽,只能说,理论上可以停。”回忆起仅有的几次机械车库停车经历,王力满是无奈地说道。
据记者了解,相较普通车位2.5米的标准宽度,机械车位宽度往往只有2.0米左右,加上托盘边梁和钢结构的挤占,可用宽度进一步缩减。紧凑型轿车勉强可以“挤进去”,但对于SUV、MPV以及近年来不断“变宽”的新能源车型,饶是“老司机”也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剐蹭轮毂或后视镜。
例如,前述位于广州大道的机械车库就在显眼位置作出提示——限宽2米,限重2.35吨。而位于广州珠江新城华夏路的一座机械车库,因为车库本身是基于地面车位加建而来,更是小得仅能容纳宽度1.85米以下的车,同时要求车重在两吨以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有些小区内建设的机械车库,在初始设计阶段便没有考虑实际的停车需求,企业只是为了满足配建指标在有限空间内建设更多车位,其结果只能是牺牲宽度。
其次是运营与维护难题。平面车位几乎没有设备维护这一项,但机械式停车设备属于特种设备,需配备专人操作并定期维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解到,停车场管理员一般只负责机械车库的日常升降操作,但这类车库还需要定期维护,由运营公司派专员进行作业。
日前,记者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的身份,咨询了多位机械车库建设商。一位建设商明确表示,其所在公司仅销售设备,不承接后期运营服务,并称目前专门服务小区机械车库的企业非常少,“基本上没人做”。另一位设备卖家则介绍:“我们的设备支持无人值守,无需额外配置管理人员,但每个月需要进行定期保养,平均每个车位的月保养费用约50元。”
最后是取车效率低下。不同于平面车位,机械车位在使用时需要通过机械动作完成存取。若是多层结构,取车过程往往需要等待设备运行完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多个机械车库后发现,机械车库取车时,哪怕车只是被停在二层,车主也需要等待约1分钟,这还是在前面没人排队取车的情况下。
若设备出现故障,车主取车体验更是大打折扣。一位把车停在某医院内机械车库的车主就在社交平台上抱怨称:“机器坏了取不了车,等了两个半小时。”
因此,有部分车主对机械车库存在“不信任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搜索发现,多个城市均出现过车辆从机械车库高层车位上掉落的案例。今年4月,云南昆明一名车主的宝马轿车从所停立体车库5层坠落至地面,据相关报道介绍,涉事停车库已运营十余年,此前也曾发生类似事故。
“公司一直非常重视产品安全相关的技术投入,拥有相关专利技术。”对于上述“不信任感”,五洋自控方面如是解释。
城市停车难问题仍存在,机械式立体车库出路在哪里?
当然,并非所有的机械车库都是“积灰”状态。在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的厦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见到了一个停满车的机械车库(如下图)。
厦村辖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余人,这里街道狭窄,两车相遇时常常要小心翼翼地挪动才能勉强错车,晚归的车主更是常为“车位难寻”发愁。为了破解停车困局,厦村斥资约1100万元,引入三浦股份的立体车库,并于今年5月正式启用,该车库共6层高、可停放约110辆车。
与人们印象中又窄又局促的机械车库不同,这座车库是“升级版”,不仅空间更宽敞,还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尺寸较宽、较重的特点进行了改善。
“可通过刷卡、点击屏幕或手机操作等方式存取车,一次可同时存取4辆车——这样提升了停车效率。112个车位相当于传统停车场的3倍容量,土地利用率提升了500%……”厦村社区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是介绍。
“每天下午五六点钟这里就停满了,但如果仅靠收(停车)费来回本,要十多年。”车库安保人员对记者如是说。除了车库成本外,由于配备了24小时三班倒的安保人员值守,日常运营成本也不低。
这也意味着,解决了“不好停”的问题后,机械车库业务在实际推广中还面临回报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等现实瓶颈。以深圳厦村的机械车库为例,新增112个车位的投资达1100万元,不计算运营成本,单个车位建设成本也接近10万元。
不过,建设成本也在随技术发展下降。据一家机械车库建设商介绍,该公司产品与传统机械车位不同:首先,采用无边框设计,车辆可直接驶入,停靠更便捷;同时,宽度达到2.2米,承重能力为2.5吨,可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停放需求。该建设商还强调,若层高能达到3.6米可建设两层机械车库,单个车位成本需2万余元,这样的成本要比厦村案例低得多。
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城市停车分会分析,我国大城市的小汽车与停车位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1∶1.3,停车位缺口巨大,且未来停车需求将持续上升。以1∶0.8的比例计算,全国停车位缺口保守估计也超过了8000万个。
因此,在厦村党群部门相关人员看来,在当地建设机械车库,更像是一项“民生工程”。
但对于机械车库的建设者、运营者而言,市场缺口仍摆在那儿。如何做到让机械车库“改善居民停车难题”的同时兼备收益潜力,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