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房中报发“减速”信号 来听三位从业者如何说
从疯狂开店到加速关门,药店数量恐将再减少三分之一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张海妮
过去15年,我国药店行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药店数量为38.14万家,药店市场规模突破1531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药店总数已突破68万家,平均每万人拥有4.6家药店,远高于日本和美国的水平。
如今,此前高速狂飙的药店行业,已出现“减速”甚至停滞迹象。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关闭零售药店约3.9万家,零售药店数量首次进入负增长阶段;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药店净减少约3000家。
在2025年中报中,有上市连锁药房企业也明确传递出暂停扩张的“减速”信号。
例如,老百姓(SH603883,股价17.46元,市值132.71亿元)2025年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老百姓上半年净增加门店108家,其中加盟门店净增加305家,直营门店净减少197家。对于2025年的开店计划,老百姓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5年公司计划开店1000家,主要是加盟门店,并且以老店转加盟为主。
在此背景下,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三位药店从业者,通过聆听他们的“故事”,来感受连锁药房行业到底是如何在“减速”。
以下为三位药店从业者自述全文。
某上市药房企业董事长自述:去年行业实际关店数量比3万家多一倍,未来还会继续关店
如果说各行各业都是“一条河”,互联网正在或已让这些河流改道。其他行业“改道”,可能会让流速更快、效率更高。但对于药店行业来说,这条河道已被改造得差不多了,从有生意到没生意,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流量经过我们。
我进入这个行业已经快30年,把企业做到了头部。但你看财报就知道,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逃不过席卷的“减速”浪潮。
前几年,药店行业的关键词是扩规模,大家都在买店、开店,好像谁落在后面就输了。我所在企业也做过几次收购。
实话实说,大家一开始并不想拼价格、拼速度,但资本进入行业后,它们带头高价疯狂收购,几乎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和中大型连锁药店都坐不住了。实际上是被裹挟进去,因为你不收就会被它(资本)收走。这种情况也催生了药店数量的泡沫。那几年,很多人开药店并不是为了卖药,而是为了卖药店。
现在,没有谁再去刻意扩规模,因为大家都明白靠规模取胜这条路已走不通了。认清这一现实后,最先停下来的是买店。那些资本主导的连锁药房现在想卖店也卖不出去,因为之前的收购成本太高。
去年以来,全国连锁药店门店首次出现绝对数量的下滑。从明面上的数据看,去年全行业3万多家药店关门,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这跟现在的大环境有关,如果1家药店关掉了,这家药店半年内可保留经营资质,这期间换址重开,经营资质可继续沿用。因此,很多药店实际上关门了,但暂时还没有注销资质。所以,这3万家是指已注销经营资质的药店,但“店没了,证还在”的药店数量远超这一数字。据我估计,去年实际关店的数量要比3万家多一倍。
从横向比较的维度来看,国外药店密度基本是5000~6000人支撑1家药房。按照此比例,国内有30万~40万家药店属于正常水平。但现在药店数量接近70万家,这意味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药店会关门。今年就可以看到,还会有大量药店关门。
除关店外,药店还有别的办法吗?目前来看,没有治本的办法。不管是产品多元化也好,做私域流量也好,还是增加客户黏性,只能说大家还在努力尝试。以前,业内老板聚在一起讨论的是怎么发展,现在讨论的是怎么活下去;以前讨论怎么赚钱,现在讨论怎么减亏。
药店还是门好生意吗?在我看来,已经不是了。
某区域连锁药房老板自述:线下卖药反哺线上,关店或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有效办法
我所在的连锁药店和另一家连锁药房,应该算是本地规模最大的药房企业。但现在那家企业已经破产,我们已经关了很多门店,今年还要继续关。
去年到现在,我们一共关了大概120家门店,现在还有600多家店,今年下半年预计还得关。亏得没办法了,去年忙活一年净亏了2000多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勉强能维持盈利,但这不是因为赚得多了,而是把“包袱”丢掉了一些。
线下药店生意不好做,跟线上平台冲击有很大关系——我们在线上卖得越多,亏得就越狠,只能拿线下赚的钱去弥补线上的亏空。
举个例子,很多在线上销售的药品都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销售。比如,太极藿香正气液,我们的进货价在14元左右,要求的零售价是29.8元,但线上卖多少呢?促销期间能卖到2元。也就是说,卖一盒就得亏12元。三九感冒灵也是,进货价在13元到14元左右,线上经常卖4元、5元。这些产品都是流量产品,销售规模大,卖得越多,我们需要填补的亏空就越大。
此外,平台抽成和配送费要拿走我们差不多15%的利润。扣掉人力成本、租金成本、运营成本等后,我们的毛利率原本在20%左右,再扣除15%,可以算算还有多少钱可赚。
在我所在的省会城市,消费者线上买药的习惯,比三、四线城市或乡镇更普及。据我了解,后者这些地方很多同行的线上订单占比只有5%~6%,甚至更低,但我的线上订单占比超过20%。
现在,大部分上市药房的毛利率水平也跟我们差不多。如果把成本控制得好一点,前者贴牌的自有品种比较多,也许毛利率可以到7%~8%。
前几年,大家还在积极想办法,包括提倡专业化、慢性病服务等。但再专业的服务,也挡不住这种低价攻势。
现在,卖店这条路也行不通了。之前行业并购风气最盛时,资本的收购价可以给到销售额的1.7倍左右,比如销售额是10亿元,出价可达16亿~17亿元。但现在没有值钱的药店,卖店这条路也走不通。
关店可能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有效办法,什么时候能重新赚到钱了就不关,赚不到钱就一直关。据我估计,未来三到五年,全国的药店数量就能回归到40万家左右,去年关了3万多家,今年估计关得更多。
某省行业组织负责人自述:行业经过近15年高速发展,很多人沉浸在高速发展惯性中
比起药店老板,我不在一线,但站在距离适中的位置观察,更能看清行业变化。
药店行业之所以还有发展,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现金流比较好。但实际上,它的纯利润已下降到一个匪夷所思的状态。几家代表性上市公司纯利润率在1%~3%,也就是一年卖1亿元,纯利润也就约200万元,做得特别好的,纯利润也就在600万元左右。
接下来,我认为,这1%~3%的利润率水平也很难保住,这会导致什么?会出现大量连锁药店关店,以我所在省份为例,去年全省大概关了6000家药店,今年应该更多。
我把药店经营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上市公司群体,它们是资本市场的公众公司,牵涉到的问题非常庞杂,因此它们“必须活下去”;第二类是中等规模的连锁药房,这些店还在积极探索、想办法、找原因,一边关店“瘦身”,一边努力做好经营;第三类就是干到哪天算哪天,实在干不下去就撤退的小微型药房。
行业从向上到向下,回头来看,其实是个很清晰的过程。但在高速发展时,往往看不真切,只有回头看才后知后觉。
我认为,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因素麻痹了大家的判断。首先,2017年流传的“处方外流”消息。此消息一传出,整个医药流通行业一片欢呼,资本也是冲着这个利好才进入药房行业。到2020年左右,“处方外流”的技术通路已经跑通,但处方出不来。这时行业还在等,期盼着医药进一步分家,但到2024年,大家意识到这个利好很难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行业没有尽快转变品类结构,仍保持原有的经营方式。
其次,前几年大家度过了一阵非常态的红利期,误以为那种状态可以持续,没有认清真实情况。
最后,大家“用药赚钱”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如果2019年有人说“卖药会赚不到钱”,大部分人会反驳:“药品怎么可能会没钱可赚?!”行业经过了近15年高速发展,很多人沉浸在高速发展的惯性中。这是最难改变的,一旦有过成功的经历,就会按照惯性不停地走下去。
今天来看,如果问我行业高速狂奔是得益于从业者的能力,还是时代红利?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是时代红利。行业里肯定不乏有能力的人,但更多人是在吃时代红利。最害怕的是,他们还误把这种吃时代红利带来的发展,当作靠自身能力的结果。
2024年,全国药店数量绝对值下降,这是20多年来头一回,大家这下终于看明白了,药店数量向下走是必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是应该去调整过度饱和的药店数量。
目前,药品零售行业已进入结构性增长的新阶段,不再是过去全行业普涨、靠规模扩张驱动的粗放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