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7月10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每经热评|延长大股东协议转让锁定期 为培育耐心资本创造空间

每经评论员 胥帅
  “大股东协议转让+私募基金接手”这一资本运作模式近来出现新动态,协议转让的锁定期大幅延长。6月以来,多份协议转让补充协议显示,私募等受让方主动将锁定期从原本的6个月延长至12个月乃至18个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威领股份、岱勒新材、罗欣药业等10余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终止了协议转让,当月终止转让的案例数量几乎与前4个月的总量持平。
  大股东协议转让本身是符合减持新规的,新规中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或者特定股东减持,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5%”,以及“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减持其所受让的股份”。去年5月24日至12月,在超过半年的时间里,有3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东协议转让计划或进展公告。不过,市场对私募受让方6个月的锁定期颇有微词,认为这一期限过短,质疑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减持套利的空间。
  这也引发一些猜想,即大股东一次性减持5%的股份,私募可能扮演了“过桥减持”的角色。其逻辑是,私募受让股份6个月后,将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之后利用“小非”身份帮助大股东规避减持新规的相关要求。
  而且,半年的锁定期与上市公司财报周期高度重叠。根据沪深交易所的规则,上市公司需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年报、8月31日前披露半年报,6个月的锁定期恰好覆盖了财报窗口期。这就使得部分大股东可能在协议转让时,利用尚未公开的业绩数据向私募择机减持,从而形成“信息差”套利。
  但“大股东协议转让+私募基金接手”的资本运作模式并非需要被完全否定,它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模式能够避免在二级市场集中抛售或买入对股价造成冲击,同时还能引入专业机构,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而锁定期的延长,则找到了保护中小投资者与维护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平衡点。当私募受让方将锁定期延长至12个月后,短期投机套利空间被大幅压缩。因为私募受让方至少要经历上市公司年报、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这4个财报窗口期,大股东很难预知一年后的具体情况。以航天宏图为例,其私募受让方更是主动将锁定期从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进一步弱化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将锁定期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周期绑定,不仅遏制了短期套利行为,还为培育耐心资本进入市场创造了空间。私募机构并非都是进行短周期“高抛低吸”的套利资本,也可以是战略投资者或者有耐心的产业资本。私募作为重要的产业资本承接方,其作出的12个月以上锁定期的承诺,客观上推动了战略投资与价值发现的深度融合。实践中会诞生高净值的耐心资本,它们能为市场起到示范效应,进而帮助资本市场培育长期投资文化,为资本市场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