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防范“先享后付”潜在陷阱 推动消费模式健康升级
每经评论员 李玉雯
近年来,“先享后付”消费模式在美容、健身、培训、电商等行业悄然兴起。这一模式原本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消费者可以先享受商品或服务,随后再按约定付款。这种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预付费模式中商家卷款跑路的风险,也有助于商家吸引更多顾客尝试商品或服务,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双赢。
然而,好模式也怕套路深。近期,中消协在《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提醒消费者,需防范“先享后付”模式中的潜在“陷阱”。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开通易、关闭难”。部分网购平台将“先享后付”选项隐藏在支付界面不易察觉的位置,或默认勾选,消费者往往未注意到便自动启用。而关闭过程则复杂繁琐,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如果“先享后付”与免密支付捆绑,消费者在无意中点击时,可能会误提交订单,增加支付风险。
此外,“先享后付”模式通常具备强制扣款功能。一方面,这保障了商家能够收到尾款;但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想要终止协议,不仅需要与商家后台解约,可能还要支付违约金,否则款项会持续扣除。
许多商家在推销“先享后付”时,过于强调其便利性与灵活性,而忽略了对潜在风险的充分告知。有些商家甚至“替”消费者操作手机签署协议,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先享后付”功能。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因此,规范“先享后付”这一消费模式,必须通过多方协作,确保它能真正成为推动消费升级、促进市场繁荣的有益模式。
首先,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详细的法规和政策,明确权责界定,为“先享后付”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必须加强对电商平台及相关行业的监管,严惩那些故意规避监管、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其次,电商平台等应提供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例如,开通“先享后付”时,平台应通过弹窗或加粗字体等方式醒目提示消费者,让其在充分了解利弊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此外,平台还应确保“先享后付”功能能方便地“一键关闭”,以保证良好的使用体验。
第三,支付平台作为资金流转的关键环节,也应加强对“先享后付”业务的审核和监督。通过设置支付提醒、加强身份验证等措施,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与权益。
最后,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理性消费,量力而为。在选择“先享后付”时,应仔细阅读相关协议,尤其是关于履约期限、费用计算和违约金等条款。同时,定期检查账户,及时发现异常交易,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