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7月13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8]

印度半导体制造业“重要一步”泡汤 富士康退出195亿美元印度芯片工厂计划

每经记者 王晶 每经编辑 杨夏
  据上海证券报援引外媒报道,7月10日,富士康发布声明称,已退出与印度韦丹塔集团(Vedanta)价值195亿美元的半导体合资企业。公司表示,“鸿海(富士康母公司)已决定不再推动与Vedanta的合资企业。鸿海将从韦丹塔现在的全资实体中删除鸿海名称。”一年多前,富士康与Vedanta签署协议,拟在印度Gujarat邦建立半导体和显示器生产工厂。
  印度总理莫迪将芯片制造视为印度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因为他希望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来“开创电子制造的新时代”,并对鸿海与韦丹塔合作寄予厚望,称其为“印度半导体制造愿景的重要一步”。Counterpoint研究副总裁Neil Shah对外媒表示:“这笔交易的失败对莫迪‘印度制造’的推动来说无疑是一个挫折。”他补充说,这对韦丹塔也没有好的影响,并“让其他公司感到惊讶和怀疑。”
  虽然鸿海并未说明为何作出这一决定,但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自2020年6月以来,包括字节跳动旗下短视频应用TikTok、百度地图、UC浏览器等59款中国应用程序在印度以国家安全和隐私问题为由被封禁。同时,印度税务部门对多家在印投资企业开展大规模调查,其中不乏三星、小米、vivo、OPPO等,涉及行业广、影响大。
 
 富士康与韦丹塔“分手”
 
 2022年2月,富士康宣布,将与韦丹塔合作,在印度建立一家芯片工厂。富士康当时称,两家公司已同意成立一家芯片合资企业,富士康将投资1.187亿美元,持有该合资公司40%的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韦丹塔是印度最大的铝生产商,领先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商,韦丹塔董事长阿尼尔·阿加瓦尔将担任合资公司的董事长。前述合资公司旨在满足印度当地电子行业的巨大需求。同时,这也将使富士康成为响应印度“芯片制造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外国科技制造商。
  但令人诧异的是,双方合作仅一年多时间便终止。鸿海发布的声明表示,过去一年多来,鸿海科技集团与Vedanta携手致力于将共同的半导体理念在印度实现,这是一段成果丰硕的合作经验,也为双方各自下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探索更多元的发展机会,根据双方协议,鸿海后续将不再参与双方的合资公司运作。
  7月11日,一个名为“Foxconn News & Policy”的账号发布一条公告称,富士康与韦丹塔“分手”主要系“双方都认识到该项目进展不够快”,并且还存在其他“我们无法顺利克服的挑战性差距”。印度电子信息技术国务部长拉吉夫·钱德拉塞卡也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富士康与韦丹塔“分手”新闻,并表示这一消息“没有改变”印度的半导体制造目标,还补充说,这一决定仍将允许“两家公司在印度独立推行自己的战略”。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7月11日微信联系富士康方面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应。
  吸引外资、发展印度经济是莫迪竞选总理时的重要任务之一。自2014年上台执政伊始,莫迪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举措,提出了诸如“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发展口号。在莫迪政府的经济发展蓝图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振兴印度的制造业,目的是使印度制造业的GDP占比从2011年的16%提高到2022年的25%。印度预计到2026年其半导体市场价值将达到630亿美元,莫迪将芯片制造作为印度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因为他希望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来“开创电子制造的新时代”。
  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励在制造业中用本国产品来替代“非必需进口商品”,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实施高关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跨国公司投资印度的制造业。而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印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以电子行业为例,根据印度蜂窝通信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印度制造的手机仅占全球的3%,但在莫迪力推“印度制造”的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印度制造的手机在全球占到的比例已经达到11%,并且超过了越南,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手机厂商分别为小米、三星、vivo、realme和OPPO,合计占比达到81.4%。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2023年一季度,三星在印度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中占有最高的市场份额,为20%。其次是vivo(17%),小米(16%),OPPO(12%)和realme(9%),前五大厂商合计占比达到74%。
  据印度中国商会和印度中资手机企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工厂已经超过200家,贸易公司500多家,投资额达到30多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
 
 印度对外企存在诸多限制
 
 虽然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形成了强势格局,但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上个月,据媒体报道,印度执法局发布文件称,已正式向小米印度、该公司相关高管以及三家银行等发出通知,陈述其非法汇款555.1亿卢比资金(约合人民币48亿元)的行为。这也是印度当局迄今为止最大数额的扣押,截至目前,印度执法局尚未提及对冻结资金的处理结果。
  2022年全年,小米集团(HK01810,股价11.10港元,市值2780亿港元)录得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的经调整净利润85.18亿元,同比下降61.4%。而此番冻结资金就占到小米集团2022年经调整净利润的一半以上。
  面对印度执法局的指控,小米印度此前回应称:“作为一个致力于印度的品牌,所有运营活动都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我们相信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账单都是合法且真实的。小米印度支付的这些版税均用于印度版本产品中所使用的授权技术和知识产权。对小米印度来说,支付此类版税是合法的商业行为。当然,我们将与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以澄清任何误会。”
  实际上,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对“特权使用费”的界定上,小米认为“特许权使用费”是合理的税务筹划,或是正常的服务贸易而将资金汇出,但印度当局认为企业的做法是对税法的滥用,将利润汇到境外,涉嫌违反了《外汇管理法》。
  小米之外,在印度开展业务的中资手机厂商几乎都遭到了印度当局的集中“刁难”。2022年2月,印度税务部门对华为在该国的多个场所进行了搜查;同年7月,印度以逃税为由瞄准火力“攻击”vivo和OPPO,冻结与vivo印度公司相关的119个银行账户,涉及资产价值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9亿元),随后几天,又对OPPO出手,要求其补缴税款高达37亿元人民币……
  遭受相同境遇的不只是中资企业。据印度《经济时报》援引印度工商部长公开的数据,从2014年到2021年11月,多达2783家外国公司离开了印度,约占在印跨国公司的六分之一。亚马逊、沃尔玛、沃达丰、诺基亚、三星和谷歌等跨国公司在印度市场要么遭遇监管挫折,要么遭到巨额罚款。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或将进一步加强对在印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的限制。2023年6月有消息称,印度政府要求包括小米、Oppo、Realme和vivo在内的中国手机制造商任命当地人担任公司的关键职位,如首席执行官、运营官、财务官和技术官。此外,在印的业务中,中企需要引入印度资本作为股权合作伙伴,确保印度资本在合资公司中持股51%以上。同时还需帮助印度建立上下游供应链,将订单优先交付给印度企业,提升印度本土制造能力以及组件水平。
  对于上述消息的真实性,记者近日曾向一位在印度从事手机供应链的人士求证,他通过微信回应称:“我们没有看到官方文件,暂时(对我们)没有影响,但后续肯定有影响的,打击了投资信心。并且(上述要求)有可能真的(会发生),因为我看到这些手机厂商都开始把订单交给印度本土供应商来生产了,一定是有某些压力。”
  除了面临越来越多的审查和调查,在印中资企业面临的另一主要挑战是签证问题。尽管印度政府没有正式宣布停止向中国申请者发放工作签证或者商务签证,但中印越电子协会(CMA)秘书长杨述成6月曾在朋友圈称:“印度工签证资料所需22条,而且即使齐全也不一定过签。”前述手机供应链人士谈及签证也表示:“很难”。
 
 印度市场仍具吸引力
 
 尽管印度营商环境遭到诸多诟病,但各大手机厂商似乎很难割舍印度市场。首先是市场因素。IDC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印度智能手机渗透率为70.2%,与中国、美国、欧洲等成熟市场90%以上的智能手机渗透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印度人口庞大,人均收入不断增加,手机消费客单价也在抬升,这些条件对于手机行业来说颇具吸引力。
  其次,目前各大中资手机厂商已在印投入多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难以轻松撤离。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印度已有7家制造工厂,为当地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vivo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家工厂可以生产5000万台设备;OPPO印度公司曾投资240亿印度卢比,在大诺伊达设立了一座“超级工厂”。
  另一方面,虽然印度一直想积极推进本土厂商在手机供应链的成长和发展,但迄今为止并未能成功,这可能与当地人员工作效率、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有关。
  目前,印度本土手机品牌日趋退败,并且印度本土并未成长出有足够能力的供应链厂商。短时间内,本土的手机生态依然需要依赖来自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印度)市场这么大,肯定还是有利可图就继续干。”上述手机厂商人士说道。
  实际上,印度想实现在本土市场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目标,至少要打造出旗鼓相当的产业链。今年6月,华福证券在研报称,未来两年,印度可能占全球iPhone产量的近20%,但印度手机的附加值仍落后于中国内地和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