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5月1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6]

地方政府过“紧日子”的湖北样本:有县级财政部门“三公经费”压减至四五万元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财政部到湖北调研近一段时间财政政策落实情况期间,围绕“政府如何过紧日子”这一话题出现的上述高频词,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金汉南直言,目前当地财政收入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但是财政支出一直是逐年增长,不过“紧日子”一定是难以支撑的。
  有地方财政局局长坦言,过“紧日子”关键在行动,贵在持之以恒。要把“紧日子”过成一种常态,让百姓的“好日子”长长久久,让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强化制度约束
 
 通山县位于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2018年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少,是典型的“吃饭财政”。
  不过,金汉南坦言,近年来受减收增支等因素影响,虽然当地压力大,但通过采取措施仍然确保了“三保”支出,基本做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或跨年度收支平衡,未出现政府债务风险、国库现金支付风险。
  “谁都想过好日子,但要过紧日子是没办法。”金汉南说,当地从去年开始就出台和修订了关于规范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定了《党政机关公务支出正面清单》。
  “去年底,我们县里还出台了落实过紧日子的25条措施,包括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大力压缩行政运行成本、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等6个方面,内容非常具体。”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单位为了规避责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名义,把很多应该由本单位承担的职责工作委托给第三方来开展,委托给第三方就可能需要由财政拿钱。
  针对这种情况,通山县在上述25条措施中明确规定“单位自主开展的部门规划、调研课题、可研报告、申报方案、实施方案等工作,一律由本单位人员自行组织实施。单位承担的评估、考评验收等工作,一律不得委托第三方实施”。
  “这样下来,我们算下来起码节约两三千万元的财政资金。”金汉南认为,25条措施非常管用,从进人、用钱方面都作出了很明确的规范。
  落实过“紧日子”确实要有制度保障。襄阳市谷城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勇介绍,当地制定出台了多项制度,从严规范财政资金审批程序,主动算好“财力大盘账”“刚性支出账”“资金缺口账”,从严从紧编制预算,从源头上拧紧过“紧日子”的水龙头。
 
 压减一般性支出等
 
 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是过“紧日子”的必要举措。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湖北省民政厅每年按不低于5%的比例压减会议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统筹保障“三保”任务等重要支出。
  湖北省民政厅规划财务处处长程良波给出一组数据:2020~2022年,省民政厅累计压缩财政一般性支出775.3万元,其中2020年473.98万元,2021年237.94万元,2022年63.38万元。
  谷城县坚持“无预算,不支出”。刘勇表示,当地完善公用经费定员定额标准,大力压减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全力保障工业转型、城市提档升级等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支出。“2023年,压减单位经费类项目支出3800余万元,压减率达17%。”
  “我们财政局现在都还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房子,木头门,没有装修。”刘勇略感无奈,这几年的“三公经费”持续下降,就谷城县财政部门来说,疫情以前“三公经费”约有25万元,近两年每年只有4万到5万元,降幅是非常大的。
  “但我们在民生方面还是很舍得花钱。”他说,比如在殡葬改革方面,花了1亿多元建立殡葬服务中心,现在基本看不到散埋乱葬现象;在教育方面,当地建高中也投入了5亿多元。
  麻城市则全面实行“大财政、大预算、大统筹”管理理念,打破瓶瓶罐罐以及“撒胡椒面”的粗放式资金管理,加大统筹、盘活、压减、调整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麻城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鲍斌介绍,2022年,当地分别按5%、20%对“三公”经费和工作经费类本级专项进行全面压缩清理,累计压缩支出3000万元。同时,严把预算支出关口,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再追加部门预算。
 
 当“黑包公”“铁算盘”
 
 在金汉南看来,光靠压缩5%、10%的“三公经费”、公用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过“紧日子”的要求。
  以通山县为例,全县“三公经费”加起来不到1000万元。“我们已经至少5年没有公费出国支出,公务接待现在也很少,主要就是公车运行,再怎么压缩,这个空间也是比较有限的。”
  基于此,金汉南认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过“紧日子”的关键所在。他告诉记者,工程建设类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对政府“钱袋子”影响很大。“特别是现在一些项目贪大求洋,或者不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盲目上马,这样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就更大了。”
  2022年,通山县成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从谋划、申报、入库、审批到建设实施、项目验收的全流程管控。
  换句话说,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都要接受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审判”。超过预算10%的项目,必须要跟政府说清楚为什么超了,并要加以改进;超过20%的项目,就要推倒重来;没有落实资金来源的项目一律不予投资评审,不准进入政府采购、招投标程序。
  金汉南举了个例子。比如有个小学要建地下停车场,计划投入1600多万元。“我们到现场一看,一个镇里的小学为什么需要建这么大的地下停车场?我们就把它砍掉了。如果没有投资决策委员会,这个项目一旦通过,那财政就要出1600万元。”
  财政部门就是要当“黑包公”“铁算盘”。“这1600万元要从‘三公经费’、公用经费中压缩,要压好多年可能都压不出来。”金汉南说。
  再如一个河道治理项目,此前申报要维修河道,还要建亭子、古桥,同时要搞个管理服务用房,一算开支又是上千万元。我们认为修河道就把河道修好就行,不需要又修亭子又建古桥,就把这部分预算砍下来。“这一砍就砍了700多万元,这种压缩我认为才是真的过紧日子。”
  锱铢必较出真招,控成本才能见实效。金汉南坦言,投资决策委员会成立一年多以来,效果非常好,有效防范无效、低效、重复投资和非必要投资,同时杜绝了“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行为。
 
 “节流”与“开源”并重
 
 在过好“紧日子”的同时,各地也都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
  其中,谷城县积极争资金、争项目,不断做大财政“蛋糕”,先后成功引进吉利集团、兴发集团、潘达尔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202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同比增长19%;争取政策性资金24.6亿元,同比增长8%;争取29个省级项目,总投资46.45亿元。
  鲍斌表示,麻城市也持续加大对石材行业、建筑行业、汽配行业等重点税源、重点企业、主体税种征管力度,确保做到应收尽收,不断壮大财政实力。
  同时,麻城市持续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今年安排产业资金2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全力招商引商安商稳商,积极促进产业园区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涵养税源。
  此外,麻城市还持续大力度盘活存量资金,始终坚持全市财政“一盘棋”,全面盘活国有资源,切实增加可用财力。“去年以来,已收回历年结转结余存量资金0.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