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浪潮席卷 数智未来如何AI赋能、走深向实?
“数智未来场景实验室”系列沙龙举办,6位行业资深从业者展开精彩讨论
每经记者 王紫薇 实习生 向思清 每经编辑 刘雪梅
1亿月活用户门槛,Twitter用了5年,微信用了14个月,Tiktok用了9个月,抖音用了6个月。ChatGPT只用了两个月。
一夜之间一跃成为顶流网红,AI从过去专业性非常强的“圈内话题”陡然成了公众热议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热议与社会层面的期望下,产业界也感受到了创新的压力。
事实上,AI下沉、赋能百千行业需要经历不断的创新与试错。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将技术逻辑、产品逻辑、商业逻辑高效打通,怎么从社会层面把政、产、学、研一体创新赋能体系逐步完善起来,成为业界迫切关注的话题。
4月1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数智未来场景实验室”系列沙龙第一期成功在京举办。
本场沙龙以“AI赋能,走深向实”为主题,请到了6位分别来自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出版社以及传媒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们从所处行业赛道的实践经验中出发,就AIGC、人工智能、数字中国等热门概念如何“着陆”,以及全球热议的AI行业未来将怎样发展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精彩讨论。
AI时代的大门或许已经打开,数智未来,在向各行各业招手。
前夜:企业进行数智化变革
在人工智能到来的前夜,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直积极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迭代发展。各行业纷纷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比如在制造业中,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不断推进,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金融领域,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在零售业,电商平台、无人零售店等数字化模式迅速崭露头角。同时,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也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今年2月底,《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首次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时间节点和目标,给了数字中国建设一个落地实施的政策保障。
软通动力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兼创新研究院院长彭强在沙龙上表示,数字中国里涉及的一方面是数字技术,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或场景,怎样能把数字技术应用到这个场景里去,需要专业技术服务,他们是中间的转换器和赋能加速器的赋能者,这就是软通动力的基本业务。
据介绍,软通动力在金融、高科技、互联网、交通、物流、零售等行业都有客户和大量的应用。此外,软通还拥有自己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包括软通两院、国家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以及能力中心,力求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谈及ChatGPT,彭强认为,ChatGPT的技术参数已经超过了人类一般处理能力的水平,颠覆性远超传统AI,这也为消费端和产业端的数字化进程带来了全新的方向和空间,不过这项技术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巨大挑战,比如数字主权和数字产权,以及数据算力的限制等问题。
此次沙龙的另一位企业对话嘉宾,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战略研究主任刘亮同样认为“数字中国”的指引性政策给了企业很大信心。他表示,商汤科技自成立初就一直在探讨和思考,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百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就在日前(4月10日),商汤刚刚分享了以“大模型+大算力”推进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战略布局,并公布了商汤在该战略下的“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这一大模型体系,可提供自然语言、内容生成、自动化数据标注、自定义模型训练等多种大模型及能力,同时结合决策智能大模型,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提供重要起点。同时,“日日新SenseNova”也是一个大模型的“超市”,在这个大模型超市里面,有数据、模型训练以及部署的三位一体的飞轮,以此来作为上下游合作的基础。
目前,商汤科技的主营业务分别由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构成。
刘亮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不会只聚焦科研价值,同样要兼顾产业价值、生态价值,只有将人工智能真正赋能给实体企业,让实体企业因为人工智能而能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时,才能发挥出人工智能的全面价值。”
现在:媒体、教育的AI实践
数字化的进程也在影响着传媒与教育行业。
在数智时代里,未来教育的创新点在哪里?对此,元宇宙教育实验室秘书长于进勇认为,未来教育的创新一定依托于与科技的结合,而“AI+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的。
于进勇指出,首先要在创新的第一阶段去吸引各方教育力量的参与,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技术沉淀,实现能够深度吸引老师和学生的沉浸教育。”他进一步解释,“第二阶段就要将科技产品和教育内容相结合,比如类似ChatGPT的产品能快速帮助我们生成很多教育资源。”
据于进勇介绍,得益于AI技术,目前很多驾校都拥有了上车前的虚拟培训,通过VR眼镜结合真实器材驾驶舱高度模拟真实驾驶环境,解决了高成本、高危险性的问题;国内部分企业和医学院也展开了元宇宙医学实验,用真人数据扫描出了仿真器官,形成医学数字人,可以用于教学和虚拟手术,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成本。
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社长乔卫兵在沙龙分享中表示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硬件主义”与“新生成主义”。在2022年,中译出版社推出了《新硬件主义》一书,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乔卫兵认为,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2022年是元宇宙的大势之年,2023年是元宇宙做到硬件之年。而未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各行业将利用AI辅助产品生产,内容生成等,乔卫兵将其总结为“新生成主义”。
在传媒领域的数字化迭代已有多年。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表示,虽然新技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颠覆和挑战,但是媒体恰恰也是AI技术应用的最佳场景之一。AI在传统主流媒体的应用首先是内容生成和审核,其次就是人工智能产品的商业化,简单来说就是内容和经营都实现AI化。
而如今随着ChatGPT引发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的崭露头角,刘灿国认为,年轻人应该做到拥抱新技术,积极尝试人机互动。与此同时,在使用新技术时,也要注意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这包括内容导向上的安全性,还有数据的安全性。
作为国内领先的头部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就是积极拥抱AI、先行先试的媒体之一。据悉,在人工智能方面,每经已成功实现5000家上市公司AI快讯秒速覆盖。每经的AI战略项目,还获评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2021年12月,每经AI电视正式上线,成为首家“无人化”AI驱动视频直播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虚拟主持人实现7×24小时全球财经视频资讯播报。2022年,每经智能媒资库投入使用,助力AI视频生产,每经内容全量视频化指日可待。
每日经济新闻品牌价值研究院院长付克友在分享中介绍,每经不仅在新闻内容生产上积极应用AI赋能,也以AI积极推动专业上的研究,比如,品牌价值和ESG价值的研究。
未来:拥抱技术迎接变革
目前,各行各业都被AI渗透,嘉宾在各自赛道中均有“体感”。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6位嘉宾针对各自行业的未来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在教育领域,于进勇认为表示:“过去我们常说老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实践中也是如此,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是传授知识。”于进勇认为,AI技术会让教师的传统教学内容彻底改变,“传授知识这一部分的工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教师的新工作职能可能重在陪伴、引导和激发上。”
那么,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当下,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会有一天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对这个问题,于进勇认为,“能积极拥抱先进技术的老师一定会替代那些拒绝先进技术的老师。”
谈及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刘灿国认为,虽然在过去的转型过程中,媒体与人工智能在互相试探过程中衍生出了新的迭代方向和新产品结构,但是如今随着新技术的袭来,媒体依然面临着较多的机遇和挑战。
以内容生产为例,刘灿国表示,新闻行业一直强调的是四力:脑力、眼力、笔力和脚力,而如今的AIGC产品,除了脚力方面跑不到现场,其他方面都能给从业者提供大量的支持。
在享受到便利的同时,刘灿国也提醒,要注意技术安全性问题,这包括内容导向上的安全性,还有数据的安全性。
具体到AI对传媒与出版行业的影响,乔卫兵指出,人工智能会对编辑行业,传媒行业中的稿件生成、文稿校对、营销分发、政审等工作带来巨大冲击,有些岗位,有些人的就业机会可能会慢慢消失。不过,乔卫兵同时认为,目前的chatGPT仅限于互动式,即只能回答用户问题,完成用户要求,它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因此,从我们选题策划的角度讲,一定要塑造自己不可替代的高端选题策划能力问题,这对我们的从业者是未来特别应该塑造的一种能力。”乔卫兵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后,彭强表示,ChatGPT的技术参数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人类一般处理能力的水平,并且能够理解人的意图,这是现在很多AI技术无法实现的。此外,这项技术还可以多次回答,反复与人对话,这意味着它实际上具有思维能力,可以产生新的思想。
不过他也提到,这项技术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巨大挑战,比如在宏观层面数字主权、数字产权和等问题,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限制,这些都需要在未来解决。在微观层面,AIGC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将引发企业,行业及产业更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