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2023年降准、降息都具备操作的空间和可能
每经记者 肖世清 李玉雯 刘嘉魁 每经编辑 陈 星
1月金融数据出炉后,市场期待的信贷“开门红”终于落地。
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刷新单月最高纪录。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月新增信贷刷新单月最高纪录,但从信贷结构来看,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对信贷增长形成主要贡献,占新增贷款的95%以上。另外,虽然信贷在“飙升”,但新增社融却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
信贷“狂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居民弱、企业强”的结构未来是否会改善?2023年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有多大?是否还会进一步降息降准?带着以上诸多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
债券融资缩量会逐步解决
NBD:此前市场很多机构预测,1月新增贷款将突破单月最高纪录。如今数据出炉后得以印证,新增信贷在4.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您如何分析1月信贷“开门红”的原因?
明明:1月作为全年首月,银行秉持着“早投放早收益”的原则,前期储备项目往往会率先投放。
1月10日召开的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也对信贷投放提出了“适度靠前发力”的要求,因此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叠加此前再贷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对实体融资需求的撬动,信贷“开门红”顺利实现。
此外,信用债市场利率目前依然较高,发长期限债券会过早锁定成本,因此不排除一部分企业债融资需求溢出至银行贷款。
NBD:在1月的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达95%以上,您如何看待这种信贷结构?您认为后续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
明明:一方面,企业贷款的高增来源于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对融资需求的撬动,企业经营预期改善自然也会主动借入资金以扩大生产;另一方面,住户部门信贷表现较弱则与居民购房加杠杆意愿较弱有关,尤其是在近期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缺乏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也导致一部分居民提前偿还按揭贷款。
后续既要继续支持企业融资,保障企业中长贷稳健增长,也要通过“保交楼”专项借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等方式,释放合理住房需求,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鼓励居民积极消费,改善信贷结构。
NBD:我们注意到,虽然信贷打破单月历史纪录,但1月新增社融少于去年同期。而这当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股票融资等表外融资均少于去年同期。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后续是否会改善?
明明:债券市场与理财赎回形成一定的循环反馈,虽然目前“赎回潮”基本结束,但信用债收益率仍处于相对高位,打击企业债券融资意愿,导致债券融资计划被推迟或取消。
政府债券方面,1月地方债发力明显,但由于去年也是典型的“财政前置”,因此从同比的角度来看对于社融增长的拉动并不明显。
上述因素均属于短期扰动,我认为随着信用债市场修复、企业债券融资环境改善,债券融资缩量问题也会逐步解决。
降准、降息都具操作空间
NBD:近期,多城因房贷利率下调引发一波提前还贷潮,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信贷数据的后续走势?
明明:考虑到住房贷款本身会滞后于销售数据,因此居民中长贷的反弹可能还须等待至一季度以后,不过企业贷款依然可以成为重要支撑,一季度新增信贷仍有望达到9万亿~10万亿元。
NBD:今年货币政策的发力重点会体现在哪些方面?针对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等,是否会加大结构性工具的使用?
明明:今年货币政策的核心还是支持经济修复、推动“稳增长”进程,具体将体现在两方面:总量方面要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供给,但同时也要关注经济修复中的结构性问题,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因此预计还将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呈现“增量、扩面、降价”等特征,可能继续使用或者增加额度,也存在创设新工具的可能。
NBD: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请问在您看来,2023年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有多大?今年进一步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
明明: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意味着,2023年的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我们认为央行将继续活用货币政策工具箱,降准、降息都具备操作的空间和可能。
NBD:去年以来,全球多国央行开启加息进程,但我国一直保持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您如何看待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去年3月至今,美联储累计加息8次,累计加息幅度450个基点,我国如何去应对美联储加息的溢出影响?
明明: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定力、科学施策,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保持货币金融条件不受外界干扰,在全球复杂的金融环境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稳定,支持宏观经济大盘合理运行。
对中国而言,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和拖累出口上,对此我们建议继续推动“稳增长”政策落地显效,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有效管理预期,保障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