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ESG

<上一版

日期:[2022年10月24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10]

六大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 银行业多项创新举措助力实体经济

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编辑 黄博文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引下,各行各业都将拥抱绿色理念并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即银行、保险、券商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通过专项信贷投放、增设专项投融资等手段,向传统产业或新兴战略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各行业甚至全社会顺利达成“双碳”目标。
  与保险与券商相比,银行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尤其以国有六大行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其天生拥有的融资、资金投放以及风控能力无可替代。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同时,银行业本身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并将ESG理念穿插进公司战略规划中。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统计发现,截至2022年10月20日,A股银行业上市公司共有42家,且均已发布2021年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率引领全行业。
  从内容上来看,绿色信贷是核心议题,截至2021年末,国有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约为8.68万亿元,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此外,助力实体经济也是银行业的重要课题,国有六大行均已制定并落地相关项目。
 
 绿色贷款余额超8万亿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核心主体之一,银行业的绿色信贷投放、绿色投融资是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主要措施。
  工商银行(SH601398,股价4.35元,市值1.55万亿元)在ESG报告中提到,报告期内公司印发了《关于印发2021年度行业投融资政策的通知》,并称将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前瞻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
  具体来看,在绿色信贷方面,按照银保监会口径,工商银行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的绿色贷款余额2.48万亿元,较年初新增6349.02亿元;绿色债券方面,公司共发行境外绿色债券6笔,合计金额达130.6亿美元。并通过香港、新加坡、澳门、卢森堡、伦敦五家境外分行发行了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同时,公司积极开展绿色债券投资,为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领域提供绿色金融支持。
  中国银行(SH601988,股价3.07元,市值9038亿元)在全国“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均设置了绿色专营机构,其中浙江省分行湖州市分行是首家总行级绿色金融试点分行,在各试验区大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试验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行方案。
  比如,公司在湖州推出“碳惠贷”、“VOC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贷款”、“绿色工厂星级贷”等产品,累计支持企业近百家;在衢州推出“碳账户”系列产品;在广州落地全国首笔风电行业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服务,并举办“中银产业链投贷债股直通车——绿色金融之碳中和债”推介会,带动珠海落地“粤港澳大湾区首批地方国有企业碳中和债”业务。
  农业银行(SH601288,股价2.86元,市值1万亿元)的绿色金融重点放在了绿色信贷投放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两大方面。
  首先是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农业银行浙江分行为衢州某氟化工先进制造集团授信3.93亿元,授信期限为5年,用于并购绿色环保企业完成绿色转型。截至2021年末,该笔授信已用2.5亿元。结果显示,得益于绿色技改项目的研发应用,该集团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在产能规模扩大的同时,污水排放总量同比下降。
  其次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公司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生态修复贷、绿色交通贷、绿色建筑贷等多项绿色信贷产品。2021年11月18日,公司牵头承销的“远东宏信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据(可持续发展、债券通)”成功发行。本笔熊猫债为国内银行间市场首单可持续发展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污水处理、智能公交、新能源车采购、健康养老等项目。
  尽管上述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已有一定规模,并保持逐年增长,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当前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主要以信贷投放和发行、承销债券为主,涉及消费、民生相关的产品或者绿色金融衍生品基本处于空白;并且,融资企业的绿色信息披露还未形成统一标准,可能会造成绿色信贷资金流向非绿色项目之中。
 
 布局“三高一新”助力实体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就像鱼和水,二者互依互存,相互共生。换言之,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工商银行的ESG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实施“三新一高”公司信贷新布局。“三新一高”包含:新制造业(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制造业动能培育)、新基础产业(公共设施、交通运输、能源、水利、建筑、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新服务(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养老、体育等行业及商贸物流、供应链运营、信息服务与互联网龙头企业、住房租赁、保障房建设等),以及高技术客群(科创企业,即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重点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等重点项目)。
  交通银行(SH601328,股价4.59元,市值3409亿元)表示,公司将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业务转型发展有机结合,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业务结构,增强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关系国计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供给“总量增、结构优、费率降”。2021年,公司省直分行考核体系中服务实体类考核权重提升4个百分点至19%,考核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信贷、制造业、战略新兴、贸易融资等业务贷款或客户情况,引导分行优化信贷业务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双循环”的能力
  招商银行(SH600036,股价29.58元,市值7460亿元)认为,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公司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指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助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公司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全力支持公共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发布或优化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等综合服务方案,制定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定价政策,给予交通、科技等基础设施项目优惠。同时,发布铁路行业授信审查指引、高速公路贷款审批理念等,优化大型省级高速公路集团授信申报流程和统一授信方案,制定高速公路集团授信申报和总量核定指导意见,统一风险偏好,提升审批质效。
  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公司发布《5G通信行业专业化经营解决方案》《城市交通轨道行业专业化经营解决方案》等7个行业解决方案,从行业认知、专业服务和产品创新等角度深化支持力度。
  可以看出,在六大行的示范和引领下,银行业对“稳增长”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战略产业的服务还存在一些短板。
  比如,创新型企业的估值和风险评价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银行信贷准入标准与科创企业的定位和需求难以匹配,相关企业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银行自身也需保持创新,推出更多符合新兴产业的金融产品。在产品形式上不局限于投放信贷、债券融资等传统手段,还可以发起设立产业基金,与外部机构合作,用多元化的手段提高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