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8月1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6]

每经热评丨消费券提振消费的作用如何长效发挥?

每经评论员 吴林静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70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于提振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稳增长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如何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考验着各地决策者。
  而发放消费券,已然成了不少地方促消费的重头戏之一。笔者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全国23个重点城市发放了消费券,发放金额从百万至上亿元不等,合计支出财政资金约40亿元。下半年,根据各地提振消费市场的计划,还有不少消费券正在来的路上,希望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拉动数倍的消费恢复,甚至增长。
  有测算显示,政府每投放1元消费补贴,平均能带动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不过,目前看来,不同城市发放消费券,撬动效果并不一致。
  先看核销率这一“KPI”,宁波、长沙的消费券核销率达到了95%左右。杭州(第二期)、南京(第一期)等地的核销率在70%上下徘徊。武汉、太原、银川发放的消费券,核销率刚刚超过50%。合肥市统计局官网上公布了过去两年一些城市的消费券核销率,宁波、沈阳、绍兴、乌鲁木齐于2020年4月发放的消费券,核销率均在50%以下,其中乌鲁木齐的核销率低至6.9%。
  除了核销率,在各地对消费券带动效应的总结中,往往可见“直接撬动消费”“关联消费总额”“直接消费乘数”等表述。但也有疑问提出,消费券发放多与消费活动、节日假期重叠。对于“消费带动比969%”“撬动消费金额20倍”的成绩,消费券在其中究竟贡献了多少功劳,该如何测算?特别是某些消费需求原本就是人们需要完成的,消费券降低了一定的成本,却难以刺激出更多的消费。比如在加油站核销消费券,人们存下了本来用于加油的钱,取而代之使用了政府发放的消费券。
  这些疑惑先暂时按下不表。在特定时间内,消费券的确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助燃”居民消费,刺激需求。不过,各地需要注意的是,以消费券作为抓手,更应及时总结,避免因规则设计上的局限而让消费券效果打折。
  从消费群体看,根据多个城市公布的消费券用户画像,使用消费券的消费者以30~45岁人群居多,5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较少,覆盖面有限。所以北京在发放新一轮餐饮消费券时,改良出一类“养老助残专属消费券”,老年人及弱势群体无需提前领取,到店刷卡即享,先到先得。
  供给端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商超、餐饮是消费券两大核销场景,但受到疫情冲击的消费领域远不止于此。好的地方在于,与过去两年消费券相比,今年上半年有个明显的趋势——支持核销的领域越来越宽泛,文旅、家电、汽车、家政、体育、家居等行业都出现了专题消费券的设置,还有海南离岛免税、青岛啤酒节、湖南夜经济等特色消费券使用场景,更多的部门、协会、金融机构、平台企业也加入到发放消费券的行列。比如8月11日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发放1亿元观影消费券的通知,吸引观众重新回到影院。
  笔者认为,对于消费券的刺激效果,需要理性看待,更要不断迭代。如果将所有包含消费券的消费都算作由消费券撬动,会高估消费券的刺激作用,夸大消费券的作用。进一步地,会让一些地方盲目效仿、一哄而上,若提振消费的作用不及预期,会给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增加负担。
  站在宏观经济和城市恢复的角度,消费在“三驾马车”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稳经济亟待扩内需,通过政策刺激消费投资的需求,仍是政策发力点。
  想要更长效地发挥消费券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需要不断迭代消费券的设计。深圳罗湖区今年就调整了4次消费券发放机制,以大数据反馈的核销率为参照,动态优化消费券面值、券种、折扣率、有效期、发放频次,不断提升消费券的使用体验,达到撬动更多消费的目的。
  另一方面则需要利用好消费券发放和核销过程沉淀的大数据,由浅入深地分析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识别消费情绪的变化,掌握相关行业、领域的运转情况,诊断供需双方的匹配情况……让发放消费券成为一个切口,触摸及时而真实的市场,为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短期可优化助企纾困政策的精准性,长期可助推相关产业的提质增效,以实现稳经济促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