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打通生产、消费数据流 充分释放工业互联网价值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日前,2022年(第四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暨工业行业数字化转型年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本次大会以“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经济稳中求进”为主题,探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进展、挑战与机遇,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创新融合的新未来。
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技术正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大数据与实体经济各领域渗透融合范围不断拓宽,融合力度不断加大,融合深度不断加深,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数据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加快形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方式、质量发生变革。
因此,在过去几年,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各个行业纷纷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诉诸大数据,为产业发展赋能,降本增效,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速,重构了产业结构,变革了生产方式。
其中,工业互联网是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中国信通院5273家企业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我国56.1%的企业采用了云上平台,37.5%的企业开展了基于平台的数据分析业务。通过构造互联网基础设施,搭载智慧化平台,进行网络化协同,开展个性定制,延伸服务范围,创新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产业链价值。
以武汉石化为例,通过部署大数据方案,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效率显著提升,企业进行业务数据分析的效率提升了40%,降低了60%的人力成本,提升了1%的收益率。东风等汽车企业也通过汽车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缩短了市场需求探索周期,产品仿真精度超过99%,存货周转率提升了5%。
数据释放面临痛点难点
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出现,生产模式从大规模同质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从产品生产转型产品服务。比如,海尔、美的等电器企业,搭建了用户需求数据为基础的产品制造体系,让设计师、供应商可以网络协作,落实个性化产品生产。而金风科技,则通过构建风机预警模型,对设备实时监控,对叶片断裂事件至少提前两个小时预警,减少了非计划损失成本。
可以看到,不论是个性化生产,产业链价值提升还是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工业互联网下行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本质上都有赖于企业数据的处理能力的增强,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平台建设、数据管理能力等,其最底层逻辑仍旧是数据的逻辑。
巴菲特曾经在以色列投了一家工业刀具企业,他给这家企业的估值非常高。巴菲特看中的并不是刀具、模具的技术多先进,他真正看中的是它的数据能力。这家企业拥有全球的工业刀具大数据,非常精准地掌握了行业中需要的工业刀具类型、更换时间节点等数据。
因此,基于数据能力形成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洞悉能力、控制能力,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真正要义所在,让数据能力沉淀为企业真正的数字化竞争力,比简单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数字化更加深入,更加具有持续性和长远发展的意义。
当前数据要素价值释放面临痛点和难点,比如,不同设备和数据格式不一致,会导致工业互联网无法实现数据的汇聚和分析,导致工业互联网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等,仍是未来工业互联网建设、完善、促进实体经济价值释放需要突破的重点。
释放价值需打通三张网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的应用大数据正在从生产的单个环节向生产端、消费端甚至是产业链的全链条延伸,这也就意味着工业互联网若要充分释放价值、赋能产业、提升企业竞争力,已经不仅仅要着眼于生产本身或者企业本身,而应将工业互联网放在全产业链、全行业甚至是跨行业、跨区域的视角下,充分释放价值,提升产业效率。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有很多讨论,比如给转型的数字化企业更多支持和鼓励政策,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等,事实上让企业由下而上自主进行数字化转型,融入到工业互联网的生态中,根本举措在于增加利益,增加预期,让市场引导,让市场拉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让工业互联网建设形成闭环,具有内生动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概念就是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可以理解成是工业互联网跟消费互联网中间的一个链接。不论是优化制造,还是柔性制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消费互联网则可以链接消费者,为市场分析和预测提供支持和帮助。
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数字化助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方面重点任务,事实上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根本目标,即提振消费、消费升级。
因此,工业互联网更多是智能制造或者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而它如何链接产业链、链接消费链条,事关能否真正形成工业互联网的“生成-消费-再生产”的完整闭环。将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数据流打通,进行工业互联网建设,才能把握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核心,增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充分释放工业互联网价值,让企业“拿着订单去生产”,提升效率及品质。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