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
今年底基本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
每经记者 李彪 实习记者 李宣璋 每经编辑 陈旭
8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在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颁布实施第一部中医药法,不断完善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近年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布会透露,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
/ 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发展 /
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距今已有5年时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余海洋介绍,作为中医药领域第一部全局性的法律,这体现出法律层面表达国家意志,以保障中医药发展。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医药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报告也充分显示中医药法实施以来极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医药未来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余海洋进一步介绍,这些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医药发展全方位步入了法治化轨道。中医药法对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作出了制度安排。
“这些年通过配套制度的制定实施,应该说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依法保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健康有序开展。这也为中医药治理体系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坚强的保障。”余海洋强调。
二是长期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医药法构建了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法律制度,对相关法律制度中不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制度作出了调整或者修正,解决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中医诊所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解决了社会反映的举办中医诊所审批困难的问题。中医医师资格由单一的医师资格考试创新为同时可以通过考核获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和考核并轨,解决了一些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行医资质的问题。”余海洋表示。
三是为世界传统医药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医药法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体现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律,为其他国家传统医药立法提供了中国样本,为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 乡镇卫生院设中医馆提速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赵文华表示,十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实施了“十二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及“十三五”行动计划,“十四五”行动计划正在按部署组织实施,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关于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具体工作,赵文华介绍,一是强化县级中医院的龙头作用。支持约850家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00家县级中医院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原全部贫困县中医院能力提升建设,县级中医院中医诊疗能力明显提高。
“截至2020年底,已设置县级中医院的县域1615个,占全国县级区域的86.32%。”赵文华强调。
二是持续推进中医馆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2012~2022年,这十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支持了3.67万个中医馆建设。
“全国有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4%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赵文华表示。
三是加强县级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建设。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加强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
“截至2020年底,有87.4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63.97%的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82.5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52.82%的县级妇幼健康机构设有中药房。”赵文华强调。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支持名老中医举办诊所,保证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门诊部达到了3544个,诊所达到了6.3万个。
赵文华指出,目前,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会办中医院、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