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7月06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4]

每经热评丨“万里挑一”的公募基金 不能大而不强

每经评论员 李蕾
  近日,已经面市的公募基金数量正式突破一万只大关。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它意味着公募基金正式开启“万里挑一”模式。另外,中基协数据显示,5月底公募整体规模重回26万亿元,实现了基金数量与规模的双重跨越式增长。对行业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也难怪很多行业人士难掩激动,认为公募基金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不过客观说来,基金数量突破一万只,对投资者而言不一定都是好事,相反还有些尴尬。
  首先,目前A股上市公司一共有4000多家,而基金的数量已经比股票还多一倍。基民们如何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基金中选出一只适合自己的产品来,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更何况当前主动权益类基金同质化的问题非常突出,标题中含有“医药”“科技”等行业主题的基金动辄就几十只甚至数百只。专业人士尚且可能分不清,更不用说普罗大众了,看完估计只剩下眼花缭乱。
  其次,哪怕投资者能够选出一些符合自己风险偏好与投资风格的产品,也有可能陷入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我国公募行业“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窘境。个中原因,也应该辨证地来看。虽然公募基金在国内发展多年,但行业一直以来都存在投资业绩波动大、投资行为“散户化”的特点。频繁的调仓和偏短的持股周期会影响基金业绩的稳定性,而这反过来又会增加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情况,影响基金的长期投资业绩,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随着公募基金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凸显。曾经有第三方机构统计,2013年是我国公募基金规模爆发式增长的起点,但这个增长主要源于货币型基金,而其他类型的基金,特别是主动权益类型基金的发展则波澜不惊。如果公募基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货币型基金,自然也就失去了公募基金为投资者创造稳定投资收益的禀赋。规模虽大,但大而不强,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和行业的健康成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公募基金数量破万这件事,笔者认为不应该只看表面,还要多看一层:规模的快速增长表明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公募行业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变已经箭在弦上,推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今年4月,监管机构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行业规模快速增长、财富效应逐步显现的前提下,公募行业仍然存在专业能力适配性不够、文化建设薄弱、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因此要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对于支持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权益类基金占比等,文件提出了非常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些方向都是大势所趋。
  如果说过往,公募基金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基金数量的增加,基金管理人都在基金发行时使出浑身解数,完成发行后就开始出现基金风格漂移、投资业绩不稳定、基金生存能力堪忧等情况,那么显然对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投资者都没有任何裨益。在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整个行业都应该转变“规模为王”的观念,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高增长与可持续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加快构建公募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