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6月06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6]

每经热评丨医药企业ESG重在让利于民

每经评论员 张宝莲
  如果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那2022年第一只猪,非新冠检测莫属。3月以来,国内多地加大核酸筛查力度,不少涉新冠检测的医药企业因此受益。例如九安医疗,今年一季度营收217.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超66倍,平均每天赚2亿多元。
  硬币的另一面,是医保承压。近日,国家医保局重磅出手,要求地方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华创证券此前算的一笔经济账引起热议,假设按照大城市2天一测(4元/次,10混1)推算,核酸检测一年约需要3500亿元,而其中约有80%由医保统筹支付。
  这一反差将医药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医药公司的盈利是个敏感问题,当医药公司年度赚钱效应超过10倍、100倍时,则容易引来舆论质疑,即这些企业的盈利是否过度侵蚀了公域财富?
  笔者认为,基于医药的特殊社会属性,被赋予高社会声誉与道德要求之下,如何处理社会公众与患者的关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挑战。尤其是逆周期下,医药公司获得超预期收益,容易引来社会公众的敌对情绪,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因此,医药企业ESG重在让利于民。在新冠检测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当下,医药企业应当继续主动降价,提高社会公众的可负担性,用心做好ESG建设。
  让利于民是医药企业的天然追求。整个医药行业托住了千千万万居民和家庭的生命健康与家庭幸福,几乎每一家医药企业都将追求健康奉为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比如科兴生物的使命是“为人类消除疾病提供疫苗”,万泰生物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为追求。医药企业赚钱的同时,应兼顾社会对其商业道德的评价,避免因“为富不仁”被口诛笔伐。
  有学者对ESG研究时发现,当企业具有较强经营能力时,会忽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ESG表现出现消极影响。2021年,医药企业的平均毛利率接近55%,超过了全行业均值的一倍。在快速而强大的赚钱能力之下,医药企业对建设ESG的积极性似乎并不高。
  根据Wind数据,2022年,453家医药上市公司累计发布了15份ESG报告,披露率约为3%;发布社会责任报告95份,披露率约为21%,在全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研读这15份ESG报告,也能窥见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便是对利益相关者与重要议题的识别存在偏差。在撰写ESG报告时,企业首先应当自问,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谁,哪些利益相关者与社会发展、公司发展休戚相关?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患者、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并非是医药行业ESG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还有一家企业认为经济绩效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甚至有一家企业,直接将社会责任报告换了个马甲,也当自己做了ESG。正因行业表现整体不佳,这里更要表扬一下百济神州,它是目前A股医药行业唯一一家在ESG报告中将药物可及性、商业道德以及药物可负担性等普惠性议题识别视为重要议题的企业。
  笔者倡议医药企业重视ESG要让利于民,并非让医药企业无利可图,反而是要做到掌声与面包兼得。参照以往经验,当某项医研技术成熟后,医药公司会通过降价提高可及性与可负担性,普惠更多群体,同时自身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市场占有率,扩大盈利总盘。抗疫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国家大事,医药企业可以通过主动让利,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也正是中国资本市场倡导企业建设ESG的初心,继而在共赢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