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6月01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每经热评|市场主体稳 经济大盘才能稳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这份通知对33项一揽子稳经济的支持政策进行了细化,其中很多措施有了具体的执行规则。从内容来看,政策的主要思路在于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以发展经济的进取型思路解决当下经济面临的问题,这也和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纾困政策脉络一致——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当下经济遭遇的困难,除了疫情的原因,也叠加了既往一些产业收缩性政策的影响,地缘政治冲突及国外货币政策转向也对国内经济形成了干扰。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暂时的,比如疫情因素,上海已实现社会面清零,复工复产路径已经公布;有些因素是次要的,比如海外因素;还有些因素是通过政策调整可以改善的,比如房地产业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监管有了重要转变。
  对于当前的经济状况,各界已有共识,那就是要从困境中尽快走出来,抓住时间窗口,让经济运行迅速回到正轨,尽力弥补之前遭遇的损失。当下,全国疫情已有了本质改善,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常态化防控机制也已在各地陆续落地,经历了近两个月的低谷后,随着稳经济大盘的政策陆续落地,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是确定性事件。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经济重回正轨的速度、力度和质量,高度依赖市场主体的恢复情况。而在所有市场主体当中,贡献了大部分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对冲击的能力也最弱,需要密切接触的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尤重。今年以来,留抵退税、缓交社保公积金、国有企业房产租金减免等纾困政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缓冲空间,在“救急”的同时,修复市场关系更是治本之策。
  这种关系的修复有两层内涵。一是稳定的政策预期,“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推进平台企业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已定下基调,接下来的落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二是需求的修复,企业要扩大投资,需要有来自市场的积极信号,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稳定器,基建投资和财政支出能够改善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境况,而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就业的主要贡献来源,居民消费的恢复显然更值得关注。通过各种办法拉动终端消费应当是接下来政策发力的重点,当需求侧被激活,市场机制也能够快速恢复运转,市场主体的经营也就能重回正轨,市场主体稳,经济大盘自然也就能稳下来。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面对各种内外部困难,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十足的韧性。所谓韧性,即抗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中国巨大的市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集群、勤劳高效的劳动者群体,还有城市化、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尽管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这些有利因素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韧性也将持续存在。在和奥密克戎艰苦战斗之后,中国经济将重回趋势性增长轨道,对此各界应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