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5月1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8]

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北京银行文化金融品牌优势日益突出

“我们深知扎根首都不仅是稳定大局的‘基本盘’,更是走向未来的‘动力源’,未来我们将持续提升科创金融、文化金融、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水平,让更多科创小微、‘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上市公司成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让更多文化精品力作为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增添力量”,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年报致辞中表示。
  近期,北京银行发布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度报。该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战略转型,积极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实现了规模、效益、质量、品牌的均衡、稳健、高质量发展,向广大投资者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3.06万亿元,成为全国首家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222.26亿元,盈利能力保持稳健。品牌价值达654亿元,一级资本在全球千家大银行位居第62位,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纳入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业绩和品牌都实现了新的提升。2022年一季度,北京银行延续良好发展势头,资产总额3.14万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3.53亿元,同比增长6.60%,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年报中,北京银行在特色金融服务方面的数据颇为亮眼,其中该行在文化金融业务方面继续保持领先。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北京银行文化金融余额超630亿元,已累计为近万家文化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3700亿元,文化金融户数超3200户。
  作为较早树立起文化金融旗帜的商业银行之一,北京银行积极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持以首善标准推动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做文化金融创新探索的先行者,在金融支持文创产业发展方面持续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围绕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大局,依托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北京银行积极作为,主动将支持文化产业纳入全行发展战略,在文化金融领域深耕不辍、一路前行,开启了长达16年的文化金融创新之旅,逐步形成以“高起点”战略定位、“专营化”网点布局和“数字化”科技支撑为特征的文化金融服务路径,为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金融“暖流”。
  凭“专注+专业”服务文化产业,北京银行文化金融品牌优势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加突出,也成为北京银行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
 
 “创新之旅”:领跑发展文化金融业务
 
 立春之夜,蕴藏着中华文明独特而厚重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的冰雪盛会开幕式为全世界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信的形象充分展现。作为开闭幕式的总制作单位,歌华文化从2021年5月起便开始了从灯光、音响、烟花、舞美到音乐、视频、服化道等设计及制作工作。
  作为与企业业务合作超过20年的金融机构,在了解企业项目制作的资金需求后,北京银行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雍和文创支行迅速响应,各部门全力配合开启快速审批通道,给予企业2亿元授信支持,专项用于本届冰雪盛会开、闭幕式影音制作,助力视听盛宴华美绽放。
  从冰雪盛会到年度爆款影视精品,从文化园区到网红打卡地新业态,从重点文化企业到初创型公司,背后都闪现着北京银行的身影,该行对文化产业的服务支持已经形成一套日臻成熟的体系,而这一切则形成于一场并不算短的“创新之旅”。
  北京银行是较早树立起文化金融旗帜的商业银行之一。早在2006年,北京银行向北京市委市政府递交《构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课题,就此开启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探索之路。从首家将文化金融提升至战略定位,到首家针对文化创意企业推出专属产品“创意贷”;从首家创新版权质押打包贷款模式,到首家探索推出普惠文创产品“文创普惠贷”;从首家文创产业金融服务特色机构,到首支文化创意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北京银行通过产品创新、模式优化、机制变革等方式,创造了诸多引人瞩目的行业领先。
  2020年在设立文创金融事业总部基础上,增设总行级文化金融中心,搭建市场研究、政策制定、营销拓展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平台。2021年,北京银行进一步落实文化金融“特色化”复制推广的战略导向。
 
 “专营机制”:探索文化金融服务模式
 
 据了解,目前北京银行已逐步形成了文创专营支行、文创特色支行、综合支行相互补充的文化金融服务网络,突出“专注、专业、专营”经营理念,在文创专营机构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路径。
  打造专营化网点布局。贴合首都文化布局,持续优化专营支行、特色支行、综合支行相互补充的服务网点布局。北京银行先后成立朝外支行、宋庄支行等22家文创特色支行,致力于增强文化金融服务专业性和普惠性,打通文化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打造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雍和文创支行、国家文创实验区支行2家文创专营支行。第三家文创专营支行——前门文创专营支行也已正式揭牌,坐标中轴线,打造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承载空间。
  制定特色化考核机制。为了做专文创特色、做深渠道建设、做优企业服务,北京银行创新提出专营发展配套的“四专四单”八大举措,即:专营组织架构、专项指标考核、专属业务范围、专职人员配备,以及单独绩效考核、单独权限设立、单独审批通道、单独额度匹配。建立差异化风控体系。
  北京银行在每年的授信指导意见中均明确文化金融重点支持领域,鼓励支持优质、高成长性文化企业。依据客户不同信用等级进行差异授权,授予北京地区文创特色支行高于普通支行的审批权限,推动文化金融创新发展。设立文化金融绿色审批通道,设置专职审批人员,提高审批效率。出台文创成长企业专属评分卡,实现表单式审批与差异化贷后相结合。同时,率先在国内成立“文创信贷工厂”,按照“批量化营销、标准化操作、差异化贷后、特色化激励”要求,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北京银行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近年来,相继上线“京惠云”普惠拓客平台、“京惠贷”对公线上贷款平台。打造“银税贷”特色产品,通过税务等大数据应用,实现线上申请、审批、放还款。升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智权贷”,研发适合文化产业园区专属信贷产品“文园贷”。上线业内首个“银担在线”系统,实现银行与担保公司线上对接合作。
 
 “三大支撑”:构建文化金融服务生态圈
 
 在推动文化金融发展过程中,北京银行通过产品支撑、渠道支撑、人才支撑,增强文化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普惠性,着力打通文化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携手构建文化金融服务生态圈。
  产品支撑,丰富特色产品体系。北京银行不断聚焦产业特性、行业特质及企业特点,持续强化文化金融产品创新,为不同阶段、不同行业文化企业定制特色化产品。针对成长阶段及行业特质,北京银行提供了“点对点”金融创新,为初创期企业提供“文创普惠贷”等标准化普惠产品;为成长期企业提供“智权贷”“书香贷”“创意设计贷”等特色产品。围绕产业特性,北京银行为北京市文化园区及园区内企业量身定制“京彩文园”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发布“运河帆影”金融产品体系,为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保驾护航。与东城区政府共同发布“文化英才贷”,服务文化领域顶尖人才、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创办的小微企业。面对疫情影响,一些文创企业资金链高度紧绷,北京银行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主动为企业提供追加授信额度、变更还款计划、无还本续贷等纾困措施,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该行推出专项解困方案“京诚贷——文旅餐饮振兴扶持专项计划”,帮助一大批企业渡过难关,复工复产。
  渠道支撑,携手搭建服务平台。在服务文化企业过程中,北京银行始终坚持以合作思维、平台思维、生态圈思维推进业务创新发展。积极建立与市级、区级政府文化相关部门的联动合作,对接文化细分领域联盟、协会,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同构筑文化金融生态体系。与北京市电影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电影及电影延伸产业链创新推出“电影+影版权质押贷”产品。为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北京银行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启动“漫步北京及网红打卡地金融支持计划”系列活动,将为北京网红打卡地相关企业提供不少于200亿元意向性授信。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为首钢园、北京坊、华熙LIVE、和平菓局等30多家网红打卡地推荐和提名推荐单位提供超过150亿元的资金支持。
  在电影文化产业,2021年,北京银行授信支持《长津湖》拍摄发行,助力影片成为现象级巨制。目前中国影史票房前三影片《战狼2》《你好,李焕英》《长津湖》背后均有北京银行金融支持。
  同时,北京银行还与北京市委宣传部、西城区政府、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共建北京版权资产管理与金融服务中心。此外,为助力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银行成立了首家文化创客中心,定位于“孵化器”+“加速器”,通过打造“跨界合作窗口、创业孵化空间、资源共享引擎、成长共赢舞台”四位一体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型文化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帮助企业更好更快成长。
  人才支撑,提供专业人才保障。人才是金融服务专业化的根本保证,北京银行持续加大对特色金融人才队伍的支持及培养力度,对业绩突出、能力出众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人员等,通过绩效、年度评优、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予以鼓励。组建内外部文化金融服务专家团队,提升文化企业专业认知能力,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金融队伍。制定差异化文化金融业务培训机制,开展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携手专业机构开展行业深度研究,满足不同层级从业人员业务提升需求。
  未来,北京银行将以专心专注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完善“集约化”体制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普惠金融“线上+线下”融合的综合化、一站式服务平台。聚焦“特色化”发展驱动,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聚焦首都国际科创中心、全国文化中心,以及“两区”“三平台”建设,“五新”业态发展,做好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品牌迭代升级,持续提升特色金融品牌影响力和价值创造力。
  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银行将继续深度融入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紧跟北京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持续深耕文化金融领域,开拓创新、不断升级文化金融服务模式,为服务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文/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