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4月28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2]

砥砺五年,成都自贸试验区书写“开放经济新篇章”

2021年7月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强调,要“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这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之际召开的一次深改委会议。此时研究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并提出“更大力度”的要求,意义深远。
  全方位覆盖东西南北中的21个自贸试验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产业集聚发展的“增长极”、扩大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自贸试验区作为“进”的重要力量,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是21个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使命所在。
  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自贸试验区自挂牌成立以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硕果初结。5年间,成都自贸试验区用自身的成长经历,书写了一本从“内陆腹地”向“前沿高地”华丽转身的“开放新篇章”。
 
 制度创新 提升开放格局
 
 坐落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节点上的成都自贸试验区,在挂牌成立之初,就将“创新”与“开放”二词牢牢镌刻在自己的发展基因中。
  当前,成都国际枢纽地位不断增强,正处于需要更加高端的产业生态与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之时。
  今年1月,成都将建圈强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重大产业项目攻坚行动要突出建圈强链、做强实体,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优势的20个细分领域,聚焦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建设。
  位于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内的Ameco成都分公司、四川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了强大的航空维修产业集群。具备承接项目整机维修、发动机维修、部附件维护维修、挂签及客改货等能力。经过多年发展,在这里“为全球修飞机”逐步从梦想走向了现实。
  然而,在过往一段时间里,企业开展区域外发维修业务,需对维修货物提供担保,区外使用的维修用进口料件也无法享受保税政策,需要征税后使用,外发维修和物流成本较高。
  对此,成都海关联合厦门海关创新实施了区域外发维修货物保税监管模式,对维修货物免除担保,区外维修用料件保税,简化了手续,提升了效能,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据测算,区内企业节省物流费用40万元以上,物流耗时可压缩5~7天;区外承接维修业务企业可节省约50万元关税成本和300万元的担保资金。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为航空维修产业减负增效,有效提升了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当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遇见更多的战略发展机遇,现如今的部分航空维修企业不仅实现了全球接单维修,更是具备了客机改货机的能力。从“我为全球修飞机”,到“我为全球改飞机”,产业市场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区域开放格局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5年以来,成都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了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随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便利通关机制以及扩大“两段准入”信息化监管应用范围等改革举措的实施,成都自贸试验区口岸平台功能实现了向国际贸易全链条拓展覆盖。双流自贸试验区探索综合保税区设备零配件便捷监管、包装材料循环便捷进出综保区监管等创新举措全面提升了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进口、出口通关时间较挂牌分别压缩63.24%、86.49%。
  持续的创新输出、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更多市场主体在此落地与成长。截至目前,成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企业18.86万余户,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
 
 服务企业 积蓄开放力量
 
 一个高水平开放的区域,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支撑。
  自挂牌以来至2022年3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外资企业1685户,累计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787.29亿元,在全市占比分别为24.4%、43.8%,以不足全市千分之七的面积贡献全市四分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近二分之一的外资企业注册资本。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的决心。
  2021年9月30日,讯乐思成功拿到工信部颁发的中西部第一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国内呼叫中心业务)。要知道,作为一家外资企业,能够拿到增值电信业务的经营许可并非易事。
  讯乐思中国区运营副总裁梁斌回忆,两年多时间里公司进行了六次申请,但都没有成功。“后来,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办公室指导和协助下,我们终于成功完成申请。”
  据梁斌介绍,自从讯乐思落户成都以来,“自贸人”就一直陪伴企业成长。“企业服务专员经常跟我们联络,会问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并想办法帮助我们。”他说。
  谈起找“自贸人”解决难题的经历,四川省新立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的唐建华感触一点不比梁斌少。
  疫情期间,新立新很快谈下了一笔口罩进出口业务。不过,由于公司经营范围限制,要想成功拿下这一单,就必须尽快变更公司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
  “变更经营范围一般需要好几个工作日。我们把情况告诉了我们的服务专员,他们马上联系审批部门。第二天我们就拿到了新执照。”唐建华回忆。
  在不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的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的探索创新也在不断提升区域内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
  2022年2月,成都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构建‘双心融合 双轨并进’解纷机制”入选全国法院服务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亮点举措。这项举措在传统人民调解组织之外,进一步培育了一批商事调解力量,通过将审判资源与商事调解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程序的有机衔接,实现纠纷繁简分流,“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一带一路”国际仲裁、国际商事调解、外国法查明中心营运后,累计受理仲裁案件、商事纠纷调解案件标的额共63.40亿元,提供外国法查明服务719次。组建涉外抗疫法律服务联盟,帮助企业挽回直接外贸损失2300万美元。
 
 拓展通道 打造开放高地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优化拓展对外开放通道,着力建强开放合作平台,持续提升外资外贸能级,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经济活力更加充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耕好改革试验田,打造开放新高地,也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应有之义。正如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所提到的,设立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建设内陆地区更加开放的平台,从而带动外贸发展、持续引进投资、促进投资走出去,加强科技、文化、经贸多领域合作。
  依托国家级开放平台,成都自贸试验区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通过让通道赋能产业,让产业壮大通道,实现商品、资金、技术与信息等经济要素在这里流动聚集,给整座城市带来实打实的新消费商机与新消费体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随着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国家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为此,各地纷纷通过自贸试验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两项政策相互加持,不断促进城市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在成都国际铁路港,34个来自欧洲、中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地区特色国家(商品)馆中陈列着各国母婴保健、轻奢皮具、美食酒品、特色美妆、进口汽车、家具家电、精品首饰产品,成都市民无需远赴重洋,就可以买到五湖四海的商品。事实上,看似简单的商品贸易进出口业务,想要高效、便利地展开运作,背后需要付出许多普通人很难观察到的努力。
  例如,长期以来,成都国际铁路中心站不属于海关监管场所,中欧班列进口货物运抵中心站后还需短驳至铁路口岸落箱,完成通关手续后再吊箱上车出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创新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快速通关+进口直提”模式,实现货物从中心站经铁路口岸出区全程不落箱,明显提升了成都中欧班列的组货、分拨能力。
  正是在一个又一个创新案例的加持下,成都自贸试验区“通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而这不仅盘活了产业端,更是进一步将创新的制度红利凝结在了消费端。丰富的商品、多元的消费体验,实实在在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面向未来,作为制度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先行军”与“试验田”,成都自贸试验区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下一个目标?
  对此,成都市自贸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抢抓RCEP落地生效机遇,发挥自贸政策优势,大力招引一批强链稳链补链目标企业,做强国际供应链能力和服务体系,高质量引领开放型经济发展。
  走过万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历经5年创新探索,生机勃勃的成都自贸试验区,正不断在这块试验田上试验培育出新的种子,并把这些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尽快开花结果。文/李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