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3月14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4]

每经专访北控水务执行总裁李力:水污染治理应避免碎片化 环保企业需走轻资产道路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旭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面对降低碳排放、环境友好、降低“邻避效应”等各方面新要求,我国环保企业采取了哪些方面的针对性转型举措?又将如何应对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上述话题对北控水务执行总裁李力进行了专访。
  李力指出,企业要改变过去“碎片化治水”的局面,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于水处理企业来说,走轻资产的道路也是必然选择。
 
 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能源”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
  李力指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企业带来了减少碳排放的机遇。从数据上看,水务行业目前的碳排放约占全行业的1%~2%。这些碳排放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污水处理工艺中氧化亚氮的排放;二是污泥处理工艺中释放的甲烷;三是运行过程中设备电耗、用药等方面也间接产生了碳排放。
  如何降低水务行业的碳排放?李力表示:“这需要企业在工艺上加以改进,比如说在污水处理厂配套水源热泵,可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能源’,对于减碳有比较大的贡献。”
  此外,将光伏、风电以及制氢和污水处理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十四五”的重要要求,在实际行动中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把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位,这需要水务行业以及所有生态产业链的共同努力。
  从水厂延伸到上下游,水处理行业减排的空间会更大。李力表示,上游的小区化粪池和下游的排放水体也可以创造减碳空间。比如说,化粪池在对有机物削减的过程中会释放甲烷,如果可以控制,就能起到比较明显的减碳作用。如果继续延伸到环境治理和水环境应用层面,更重要的就是构建碳汇体系。
 
 推广全域再生水治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和水污染治理取得了卓越成效,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比例和水平仍然偏低,再生水利用量较低。在这方面,还可以有哪些作为?李力向记者介绍,过去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都直接排入地表水的流域水体之中,但现在尾水已经在发挥作用:一是进入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用水实现再生水资源化;二是将尾水进一步提高标准,作为地表水补水和涵养地表湿地的手段。
  具体到北控水务在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李力举例说:“目前我们正在做太原市的全域再生水项目,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标杆项目。”
  据了解,太原全市所有的污水厂产生的再生水都将由北控水务与当地政府一起进行协同处置,再生水用于汾河的生态补水和工业园用水等方面,这一项目的落实,相当于城市“动脉”和“静脉”的打通。
  “静脉”代表着城市生态治理产业,“动脉”代表着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地方政府大量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产业,提升了绿水青山质量,同时把再生水运用到工业给水领域,实现了经济循环,让“动脉”持续创造经济价值,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变为金山银山。
  “我们也希望在更多的城市推广全域再生水治理模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一体化系统治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是全行业都需重视的目标和要求,目前我们也在通过多方协作进行尝试,这一模式对于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实践性的参考意义。”
 
 做环境友好型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设施往往面临邻避困境,当前,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应该如何创建环境友好型污水处理厂?
  李力结合案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详细分析,邻避效应对于环境产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以污水处理厂为例,将会带来五大方面的环境影响因素:一是排放污染,出水与排泥的指标不正常会带来城市污染,但做到排放达标合规可以规避这种情况发生;二是气味污染,污水处理厂不可避免产生的异味会影响大气质量;三是噪声污染,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机器运转带来噪音;四是景观污染,污水厂的“工业化”形象在视觉上不够美观;五是灯光污染,夜间灯塔和照明光线影响周围居民生活。
  目前业内的共识是,城市基础建设要给城市交付正资产。污水厂要从地上走向“地下”,也就是建设地下污水处理厂。
  李力向记者分析,如果将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地下,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上面提到的异味等多方面环境影响,而且污水厂上方的土地也可以进行开发,与多种城市基础设施融合,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由于竖向布置,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只占到传统地上污水处理厂的四分之一,可以实现对土地的更高效利用。
  “我们要给社会贡献正资产,要将‘邻避效应’转变为‘邻利效应’。”李力说。
  除了建立环境友好型污水处理厂,智慧水务也是当前水行业的一大热点。
  “现在我们进入数字时代,各行各业都会被数字化重新定义,因此,智慧水务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力表示。具体来看,智慧水务可以分为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需求侧主要体现在政府端,是融合在智慧城市框架下的,以“互联网+”的形式进行,采取的是向下打通到垂直领域;供给侧的智慧水务则是传统企业的升级,采取的是“+互联网”的形式。两个领域最终要实现汇合。
 
 水污染治理应避免碎片化
 
 当前,水行业向轻资产方向转型成为业界热议话题。李力就此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纵观发达国家,大部分环境处理设施都是政府出资,环境产业企业的主要内容就是做服务。当前我国环境治理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的存量阶段,需要达到精益化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对于水处理企业来说,走轻资产的道路也是必然选择,因为社会资本的投入总有一个“天花板”,也需要通过REITs、公募等方法让资产“轻量化”。
  李力向记者分析,轻资产转型最根本的是需要真正提高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技术含量。在这方面,需要改变过去水污染治理常见的“碎片化”方式,才能整体提高服务质量。所谓“碎片化”,来自目前整个行业市场的发展水平,需方“九龙治水”,供方“八仙过海”,虽然投入大量资金,做了很多事情,但往往只形成了局部正确的“碎片化”生态治理,甚至还造成了合成谬误,这是因为缺少强力的调配、精确的协调和统一的部署。
  李力认为,让多个“碎片”实现“化零为整”,整体统筹各方面需求,实现河流复兴,实现涵养和生态环境的构建,尤其在轻资产方向上,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产业、行业、机构协同,才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的关键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