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1月11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A股融资规模创新高 三方面问题不容忽视

每经评论员 胥帅
  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A股IPO数量和融资额双双创历史新高。此外,再融资金额也创出历史新高。IPO加上再融资,二者之和已超万亿元。
  万亿融资额体现了资本市场的两大变化,一个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进一步壮大;另一个是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趋势更加明显,从募资用途来看,扩大再生产超过了并购重组,附着于后者的伪市值管理也逐渐减少。从“脱实入虚”到“脱虚入实”,以前高高在上的资本抹去了浮躁之气,资本更接近要素资源的本色,少了一份投机与骄狂。
  “脱虚入实”将逐渐影响到产业结构,但有三方面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企业补足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应防止乘数效应种下产能过剩的隐患。
  传统经济周期,资本到生产的流通过程基本是按部就班的。企业通过抵押资产等方式间接融资,金额很难构成影响周期的“爆点”。债权融资还有支付利息费用的成本,企业有刚性核算的约束,扩产会偏于谨慎。
  从现实案例来看,企业债市或者银行信贷都甚少见到几百亿元的融资规模。但2021年A股市场,企业50亿元以上的融资案例司空见惯,宁德时代计划募资额更是高达450亿元。
  二级市场募集的资金不会匀速向生产环节流动,而是会产生不均衡的“乘数效应”。宁德时代450亿元募资是在下游电池应用环节,这就需要上游产业各个环节的相互匹配。450亿元的电池产能需要匹配相应产能的隔膜、电解液、负极材料……这种乘数效应会引发产业链更大规模的扩张。
  此外,下游释放未来乐观预期,竞争对手为了维持市占率,也会极力募资。因此,这一乘数效应不仅会造成纵向扩张,也会变成横向的“军备竞赛”。关键问题是市场不会出现经济理论假想的一般均衡,各个环节很难达成约定俗成的理想匹配。
  第二,要防垄断,防止龙头企业通过资本扩张野蛮扩大市占率。
  相比债权融资,二级市场股权融资的刚性约束要弱一些。毕竟直接融资不是借贷,股权融资考虑长周期的现金流折现,远期的每股收益能抵扣当下摊薄的股份。更直接地说,间接融资要支付显性资本费用,直接融资则是隐性的,源源不断的资本补足将强化企业的经济核算能力,这一过程将影响企业的经济目标或者定价机制。举一个例子,刚获得风投的初创企业,抢占市场的机会成本要大于生产成本。但资本要素相对匮乏的企业,二者机会成本的大小则要颠倒过来。
  如果龙头企业借资本之力,以低于行业边际价格的商品大肆扩张,迫使竞争对手被动“出清”。一旦“出清”结束,龙头企业又可借市场优势地位实现垄断目的,进而攫取行业定价权。因此,相比中小企业的再融资行为,监管要更关注龙头企业的巨额融资计划和目的。
  第三,要监管募集资本的有效使用,防止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
  百亿企业能否吞下千亿融资计划,要拷问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对于融资计划大大超出企业生产能力,或者故意夸大行业增长空间的企业,监管要重点关注其融资目的。最近不乏一些案例,企业过往通过增发等方式巨额融资,但要么投入到理财产品,要么投入到溢价率颇高的关联并购。还有一些随意变更募投计划的企业,或者以高于市场价采购原料,再“先斩后奏”置换募集资金。所以,对直接融资不仅需要事前监管,压实中介机构责任,还要在事中保持监管强度,防止违规行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