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1月0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11]

川渝携手共建“经济圈”:迈出新步伐 见到新成效

2022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成渝双城再迎重磅文件——2021年12月31日,重庆、四川两省市印发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从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十大方面提出47项具体任务。而在这之前,成渝好消息不断,前有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后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地位不断巩固。
  在刚刚过去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周年”之际,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两年来四川与重庆如何共建“经济圈”,唱好“双城计”。
 
 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 打造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落实好《规划纲要》,既是四川肩负的政治责任,也是发展的重大机遇。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新时代四川改革开放的总战略、总牵引、总抓手,切实把《规划纲要》转化为四川方案、四川行动、四川举措,扎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据介绍,四川省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召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门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决定,研究制定4个实施意见、7个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加快构建“1+4+7”政策体系。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省“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引领,统揽各项工作。召开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规划纲要》明确的建设任务,逐项梳理细化,由省级领导牵头按照“清单制+责任制”务实推动。
  另外,四川省抓极核主干,推动成都高质量建设“三区一城”,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打造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南北两翼方面,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打造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核心腹地;新区建设方面,在成都、绵阳、宜宾、南充规划建设省级新区,“一区一策”量身定制支持政策,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在毗邻地区合作方面,支持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跨区域融合发展经验路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谋划实施一批交通、能源等领域重大项目,全力推动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政策协同方面,推动两省市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等领域制度衔接、标准统一,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 总投资1.57万亿元
 
 两年时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硕果累累,从交通建设到政务服务,从产业园区合作到行业联盟结对……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川渝两省市通过战略和政策协同,构建推进合力,并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以合作平台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支撑,着力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并形成强劲推进态势。
  具体而言,建立了百名干部互派机制,鼓励支持两省市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科研院所等广泛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联合实施方案,协同推进7个国家编制、13个两省市联合编制的重点规划(方案),出台加强成渝双核联动行动方案以及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发布两批次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办件总量超589万件,日均办件1.8万件,推出6个方面16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涵盖交通通信、身份认证等领域。
  在川渝毗邻地区规划建设10个区域合作功能平台,推动率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有效路径,目前5个已获批设立,3个正按程序由两省市政府审批,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将报国家审批。推进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等标志性重大项目。滚动实施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截至2021年11月底已开工65个、完成年度投资934亿元。
 
 谋划一批支撑性政策 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
 
 在谈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一步建设推进工作时,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规划纲要》为实践指引,围绕“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谋划一批支撑性政策,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推进一批突破性改革,携手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包括聚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三区一城”;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全面实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一区一策”支持省级新区建设发展;做大做强“一轴两翼”,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加快打造“5+1”现代工业、“4+6”现代服务业、“10+3”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国家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包括高水平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统筹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落地四川,打造全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落实“科创十条”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围绕信息技术、重大装备、新材料、轨道交通等领域统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对接,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包括聚焦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构建区域一体化治理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支持同城化地区、毗邻地区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在建立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率先突破。协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畅通多向出川大通道,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高标准实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项目,推动中法、中德、中韩等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差异化发展。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包括优化生活圈功能布局,强化城乡绿色生态本底,打造便捷出行网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生活圈。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支持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消费旅游胜地。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满足幼有善育、推动学有所教、促进病有良医、推进老有颐养、保障住有安居。大力推进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协同打造“成渝地·巴蜀情”文化品牌,持续扩大“三九大”品牌影响力,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健全城乡治理体系,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升公共安全防控救援能力,加快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及物资储备中心,打造2小时应急救援圈。
  文/每日经济新闻 张强 蔡雅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