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修复技术龙头迎“碳中和”机遇,冠中生态2020年实现营收2.92亿元
4月26日晚间,植被恢复领域的技术龙头企业冠中生态披露了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冠中生态的营业收入与扣非净利润稳步增长,2020年总营收2.92亿元,同比增长5.04%,扣非净利润6199.66万元,同比增长4.11%。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不断增长,一批与生态修复相关的上市公司受到投资者热烈关注。而刚刚登陆创业板两个多月的冠中生态尤其引人注目。作为生态修复领域的专业企业,2020年,冠中生态依靠多年积累起来的核心技术优势、项目质量保障和项目经验优势,在疫情中仍实现了手握6.8亿元签订合同的成绩。
作为深耕生态修复领域20余年的公司,冠中生态多年来专注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在环境复杂、技术难度高的植被恢复领域,积累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领域的核心技术,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内植被恢复技术的领航者。
核心技术筑“护城河”订单获取力大提升
近年来,冠中生态营业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冠中生态2017年至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54%。而2020年,冠中生态也扛过疫情考验,录得了营收2.92亿元,取得同比增长5.04%的成绩单。
业绩亮眼背后,源于冠中生态在深耕生态修复领域20多年中,积累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领域核心技术。2020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期末,冠中生态累计获得国家专利28项,仅2020年一年便申请国家专利17项(包括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
生态修复领域本身具有跨行业实施、多学科融合、技术综合性强、工艺要求高等特点,其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但多年的研发积累使冠中生态在植被恢复技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冠中生态自主研发形成独特的生态修复系列技术(如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和优粒土壤制备工艺等),可以实现快速、规模化造林,且修复区域内的新建植物群落与原生植被呈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人工痕迹极少。
另一方面,冠中生态指出,其技术可覆盖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区域,尤其是高海拔地区、干旱少雨地区、热带岛礁地区、高盐(高碱、酸性)尾矿堆场、高陡裸岩边坡、湿陷性黄土边坡等特殊复杂的区域。
在技术优势、丰富经验以及多元经营模式的助力下,冠中生态在其特色优势植被恢复业务中取得不俗的表现。冠中生态指出,2020年公司实现了全年累计签订合同6.8亿元。其中“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第二标段”是公司目前中标并签订合同单体规模最大(合同金额40000万元)的植被恢复项目。
另一方面,持续战略升级的冠中生态,积极将获取订单模式向EPC模式持续转变,业务内容向大生态领域拓展,通过承接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性大订单来提升业务规模。2020年内,冠中生态便中标了合同金额达15864.66万元的“淄博高新区人民东路牧龙山景观环境项目”。冠中生态指出,该项目也是公司2019年来与山东高速集团、淄博土地发展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或国资平台实施战略合作的衍生成果。并表示,今后这种合作模式还会带来一定规模的订单。
“碳中和”时代迎生态修复市场增长机遇
当前,生态修复行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多样,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扩大了生态修复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对环境治理的力度,提出“美丽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
中国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增速也呈现出上升趋势。2016年,国内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640亿元,到2019年,全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到38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3.62%。
冠中生态董事长李春林今年在创业板上市网上路演中则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主要面临自然生态空间过度挤压、土地沙化、退化及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环境治理的需求迫切。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意识提升及政策支持有力推动了市政基础建设、环境治理等行业领域的投资,使得生态环境治理市场的需求得以释放。在生态修复领域,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道路边坡等基础设施修建区域的生态修复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具有持续的增量空间。
“碳中和”机遇和生态修复行业高景气也逐渐反映在具体业绩上,冠中生态在2021年一季报显示,2021年以来,公司借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大好形势,继续围绕生态修复主业深耕市场。2021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33.48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57.9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8%。
而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下各项政策落地带来行业大发展,冠中生态也指出,2021年,公司将继续围绕生态修复主业在全国布局,探索多种项目模式围绕产业链深耕,突出投资、设计对施工的带动和协同作用,最终实现各业务环节的协同发展。文/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