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茶叶监管体系:让产品卖得出去,也让消费者喝得起
每经评论员 王珊
炒茶本不是新鲜事,但“一片(饼)可以买一辆宝马,一提可以在广州买一套房”的天价茶,着实令人瞠目结舌。眼下正值春茶上市时节,“特效茶”“办事茶”“金融茶”应接不暇,欺诈、腐败、圈钱乱象层出不穷。
“炒货”市场是个圈,近年来,盲盒、白酒、鞋子、茶叶轮番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台,炒坏了社会风气,也炒乱了市场秩序。屡炒不止的根本,还是炒客通过哄抬价格获得了远高于商品价值的利益。
与一般炒货相比,炒茶噱头十足。例如,云南古茶被鼓吹为“山头茶”“特效茶”,能够降火解酒益肝清热、保健辅助降血压,更有甚者,结合神话传说和“天龙八步”小说,以“当地长寿老人和双胞胎占比多”来佐证茶叶奇效。
此外,炒茶名目众多,“办事茶”“送礼茶”“投资茶”“金融茶”各施所长,主打独特、稀缺卖点,根据不同茶叶特色,编写漂亮故事,为其赋予更多价值属性。
茶叶并不是一直都这么贵,以普洱茶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商人可用十多元购买一饼。后来,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流传开后,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饼茶甚至可以卖到数万乃至十几万元。
从“天价岩茶”到“房价茶”,茶圈资本轮流转,好茶都被炒了一遍。不止好茶难求,平价茶的价格也涨得飞快,2019年我国茶叶内销均价135.25元/千克,15年间增长了4.79倍。最顶级的名茶容易被消费,但谁又会为虚高的茶叶买单?
茶价虽然炒上去了,但对我国茶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如今,市场已经陷入茶价高、喝不起、存量多、茶难卖的恶性循环,我国茶叶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的尴尬阶段。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茶叶产量为298.6万吨,销量为255.04万吨,库存高达43.56万吨。固然有疫情的客观因素,但汇总近十年的茶叶库存量,则呈递增趋势,粗略计算,我国茶叶库存量已超过250万吨。即便今年不产茶,也能满足国内一年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茶叶产能正不断增长,产销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是茶园面积不断扩大,2019年,全国18个产茶省(区)共有茶园面积4597.9万亩,同比增加202.3万亩。另一方面,随着新种植茶树生长、采摘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将持续增加。
过度炒茶,必然会加剧茶叶的产销矛盾,蒙了消费者,也坑了茶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如盛产茶叶的武夷山市场监管局、茶业局等部门已经约谈相关企业,整治市场乱象,加强市场监管。
刹住炒茶歪风,“动真格”是关键,如分类建立茶叶评判标准,建立标准化产业模式,打造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建立全产业品质监管体系,都是让茶“卖得出去”、让消费者“喝得起”的重要保证。
茶为国饮,君当饮之,不宜炒之。